2006-12-16 18:55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使命(Mission)而存在。例如某IT企业以"创造信息产品和服务,以便加速人类知识的进步,并且从本质上改变个人及组织的效能"作为自身存在的价值;某制药集团定义自己的使命是"向所有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心灵和未来的人提供高品质的健康产品";某复肥企业将自身的使命更简洁地概括为"科技予农,富强大地"。我们也看到,那些基业常青的百年老店都会给企业自身赋予一个崇高的理想,以激励一辈一辈的员工前仆后继,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
当然,仅有梦想是不够的。企业还必须明确自己的愿景、设定可行的经营目标并制定可实施的战略举措。最终企业会围绕自己以上的战略定位,来配置适合自己的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运作流程以及调配相关的资源(包括人、财、物等)。
仔细思考,企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迈进的任何活动,都需要通过人来完成(即便是全自动化生产线,其中生产工艺的制定、计划的排程、控制模型的设计、设备的安装及维修、流水线作业的监控等工作还是需要由人来完成)。那么人又是如何来完成工作的呢?为什么有的人能够高效、快捷地完成工作,而有的人却往往一再拖延,最终工作的成果质量还不尽人意?甚至即便是同一个人,在完成不同的工作时结果也会有好有坏,这又是为什么?
一、何谓核心的知识管理对象?
现在许多企业,在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供应链管理、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投入不菲,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员工完成工作所必备的基础--那就是员工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知识与技能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源,往往如同冰山一角偶露峥嵘,更多的却隐藏在冰山之下不为人知。它们以人为载体隐藏于员工的大脑和行为模式中,摸不着,看不见,难以挖掘,难以编码,易于流失,易于蒸发。一些核心的绝招秘技往往万金难求,而毫无价值的信息垃圾却又堆积如山。
为提高投入产出比,按照帕雷托80/20法则,企业要找出那些能够产生价值80%的20%的知识。针对不同的企业,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企业的战略找出企业需要重点关注和管理的核心知识领域。例如那些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研发知识、产品知识等往往是需要重点管理的核心知识;而那些实施最低成本战略的企业,采购知识、配送知识、生产知识等则是需要重点管理的核心知识;这些知识领域,将作为核心的知识管理对象被管理。
进一步地,这些核心领域的知识中又有哪些对于企业当前的影响度最大,哪些对于企业未来的影响度最大?这些知识与同行业标杆相比是强是弱?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将涉及到知识战略规划的内容,另有专门文章进行详细阐述,本文不作为重点。
假设我们已经筛选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这些对象,对于这些知识还需要从如下3个维度进行分析(如图所示):
· 掌握度(Proficiency):是指组织对该知识的最高掌握水平。例如,某部门中对该知识最高掌握者的水平为专业水平,则该部门对该知识的掌握度为专业水平;
· 扩散度(Diffusion):是指组织需要应用该知识的人中大多数人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例如,某部门中5个人,1个人是入门水平,3个人是初级水平,1个人是专业水平,则其扩散度为初级水平;
· 编码度(Codification):是用来衡量知识显性化的程度,知识的显性化是指对平时的经验、感受、领悟等进行总结和归纳,总结和归纳的结果通过文字、 音像、媒体等形式记载下来的过程。
二、何谓知识之轮?
以知识扩散度为X轴,以知识编码度为Y轴,建立如下坐标系再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 首先,知识编码度提高意味着知识显形化程度的提高,这其实就是知识在"沉淀"这一环节状况的改进;
· 其次,知识扩散度提高意味着知识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这其实是知识在"共享"这一环节状况的改进;
· 如果高扩散度的知识通过个体与组织的学习和应用,吸收内化成为隐形知识,则是知识在"学习和应用"这一环节状况的改进;
· 最后,通过不断地外部扫描及内部创新,组织掌握了更多独到知识,知识在"创新"这一环节状况得到改进,通过创新获取外部新知识或提升内部知识层次,从而改善知识掌握度,这正好就是垂直于XOY平面的Z轴。这样知识经过沉淀、共享、学习和应用、创新四个环节的循环之后,实现了螺旋式上升。
经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任何知识都符合上面的运转规律。"沉淀"、"共享"、"学习和应用"、"创新"四个关键的知识运转环节组合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我们即称之为"知识之轮"(如右图所示)!
企业的业务状况千差万别,业务运转形式不一。如果能够找到驱动知识之轮的法则,挖掘知识运转的规律,对企业各项业务及承担各项业务的个人都大有裨益。于个人是精于思考、善于学习,从而达到"格物致知"的理想境界;于组织是敏捷应变、积极创新,通过知识重用递减边际成本,攫取最大化利益,不断实现螺旋式提升和自我超越,终至基业常青!
企业的业务状况千差万别,业务运转形式不一。如果能够找到驱动知识之轮的法则,挖掘知识运转的规律,对企业各项业务及承担各项业务的个人都大有裨益。于个人是精于思考、善于学习,从而达到"格物致知"的理想境界;于组织是敏捷应变、积极创新,通过知识重用递减边际成本,攫取最大化利益,不断实现螺旋式提升和自我超越,终至基业常青!
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也无非是不断积累及操练的过程。所谓"学而时习之", "学"是不断积累,从外部尽可能多地汲取知识养分;"习"是反复练习,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进行操练,从而创造出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高、持续改进、动态循环的过程。
三、如何驱动"知识之轮"?
许多企业本身存在的一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实践活动,其实已经暗合 "知识之轮" 如何驱动之精髓。例如企业里面定期的周例会(或月例会),会议上大家对过去工作的回顾总结、问题的分析、未来的计划其实是知识的"沉淀";开会时大家的交流沟通是知识的"共享";每个人听别人的思考、感悟、经验时,如果能够内化吸收进自己的大脑并应用于今后的工作,那么这其实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如果大家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激发出新的灵感,形成更好的工作方法,这其实就是知识的"创新"!
此外还有其它方面好的实践案例,比如有的企业销售人员规定每月递交两个分析案例,一个是成功的案例,一个是失败的案例;有的企业定期举办高层沙龙,请高层共享他们各自领域里的经验;有的企业开发数据库记录每一个员工过去的项目经验、专业特长等,以便员工遇到问题时知道能向谁求助……这些分散在各个企业不同部门的做法好像一颗颗的"珍珠",每粒"珍珠"都有自己动人的光彩。 可惜的是,这些"珍珠"是分散的,没有把它们收集起来,系统串成一条完整的"项链"。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根据企业的现状和需求,为驱动"知识之轮"设计新的活动,为"项链"增添新的"珍珠"。
对驱动"知识之轮"的这些活动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活动无非是从三个角度影响知识各环节运转的状况,其一是从文化的角度,其二是从管理的角度,其三是从技术的角度。所谓知识管理,即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让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和应用、创新这个"知识之轮"循环转动,并通过知识共享的文化,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
如上定义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如下: KM=(P+K) S。"P"指"人(People)";"+"为"管理、技术手段";"K"指"知识(Knowledge)";"S"指"共享的文化与氛围(Share)"。这样看来,知识管理即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手段(+)将人(P)与知识(K)充分结合,并通过知识共享的文化(S),使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
上面的定义包含了三层关系,这三层关系可以用图表示出来(请见右图):
1、 知识管理核心的管理对象是知识;
2、 让"知识之轮"循环运转,才能使知识指导行动,不断地产生价值;
3、 文化、管理、技术是企业驱动"知识之轮"的三个关键要素。
企业在"文化"(Shared Values)要素上的表现主要指"知识之轮"各个环节上大家普遍的习惯、组织共有的价值观、高层的支持度等;企业在"管理"要素上的表现,则主要体现在为了驱动"知识之轮"所涉及到的人(People)、组织(Organization)、流程(Process)上;
例如员工知识沉淀的能力、知识共享的意识、学习的积极性及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例如知识管理的组织及其结构(包括一些虚拟的社区)、知识管理流程及运行制度、知识管理考核制度、知识管理激励制度等;
企业在"技术"(Technology)要素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知识之轮"各个环节需要的IT应用系统及工具的具备及应用情况上。
借助文化、管理、技术三个轮片,给足动力,知识的涡轮才能高速运转,带动企业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终有一天,企业航船的其它各种"助燃剂"都会因为单位成本过高、产生负效应等种种原因,对前进中的航船"提速"爱莫能助。而知识资源则因为可持续利用、天然无害、经济适用等特点,成为企业"新动力"的后起之秀,从而倍获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