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8 16:20
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以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成绩显著,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促进,共同发展。IT系统已经成为金融、电信、民航、邮政等行业现代化运行的支撑基础,也已成为促进传统产业改革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工具。但同时,绝大多数企业目前依然没有明晰的IT发展战略,缺乏进行IT风险控制、安全管理和绩效评估的策略和方法,不具备规范的IT运行维护模式;引入IT治理的很多企业,在解决如何使国外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工具,更好地适应企业本身的文化、体制和传统管理模式这一问题时,收效不如人意。在很多行业和企业,投资黑洞、数据孤岛、技术与业务脱节等问题,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功效的发挥。
某保险公司的技术主管曾经透露这样一个事实:该公司财务部门安装了财务软件,人事部门也安装了人力资源软件,由于这两个软件对各种数据的定义和操作方式不同,也没有互联互通,因此,数据在应用中很难一致,也无法共享。当总经理要求两个部门联合起来,列出一张“人员工资开销”的汇总表时,来自两个部门的数据报表竟很难实现。更有甚者,某银行在信息系统技术升级时,IT人员只注重保证系统在技术上的平滑过渡,而忽视了升级给客户带来的不便,导致大量客户流失。
上述问题,应该说是我国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消化不良症”———系统上了不少,投资巨大,但整体效果不能尽如人意。信息化过程中,主要着眼于以信息技术替代手工操作、个别业务流程效率提升,而不太注重与企业战略协调、业务创新、子系统兼容等问题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甚至可以说,至少在金融、电信等信息化程度和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已经要求对前期成果进行“清算”,信息化建设需要与企业的整体价值提升相一致,甚至需要能动地带动企业的整体价值提升。
事实上,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也曾遭遇或正在遭遇与我国相似的信息技术如何与业务相协调、如何带动业务创新及企业价值提升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解决思路和手段,IT治理就被提了出来。IT治理的英文全称是“ITgovernance”,美国IT治理协会给出的定义是:“IT治理是一种引导和控制企业各种关系和流程的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旨在通过平衡信息技术及其流程中的风险和收益,增加企业价值,以实现企业目标。”。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在业务、管理上的应用,大多会提升运作的效率,但是,如何保证信息技术应用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优化地提升企业价值呢?可以说,IT治理要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其本质就是从机制上解决IT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的问题。IT治理水平的高低,造成了IT应用整体效果的差异。单从具体技术的成熟性和先进性而言,我国金融业IT整体应用水平并不低。一些企业拥有与其国际竞争对手相近的系统、软件,甚至有的技术和设备还强于对方,但为什么整体来说没有人家做得好呢?从IT治理的角度审视,企业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具体技术上的“有”与“无”、“先进”与“落后”,更体现在业务和技术管理能力上的对抗。因此,信息化有时并不是缺乏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而是缺乏先进的IT管理理念和方法论。换句话说,IT治理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
IT治理的理念在三四年前被引入我国。据笔者观察,在IT界近年创造的理念中,这一理念几乎以最快的速度,被各行业最普遍地接受。这显然是好事情。随着IT治理的理念和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引进,同时与金融及其他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人们可以期待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