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深度:国企赴美上市遭遇“新”障碍

2005-09-21 14:20

专访“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8月听证会唯一华人证人

一提起去美国上市,大部分国企领导人的眉头都会皱起来———苛刻的“萨班斯-奥科斯利(Sarbanes-Oxley)法案”(简称SOX法案)和频繁的集体诉讼让他们踌躇不已。现在,通过观察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尤其是中海油收购尤尼科遇挫一案的过程,他们发现,横亘在他们与华尔街之间的壁垒又多了一个:由华盛顿“鹰派政客”组成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

赵宏绚已经在硅谷和华尔街历练了超过20年,但直到今年8月11日参加该委员会的听证会,他才发现“华盛顿是个(和华尔街)不同的地方,他们的思维、看法、兴趣和担心与商业界完全不同”。“一开始,我很吃惊。”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

这次听证会的主题是“中国和资本市场”。作为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的5位中国“造雨急先锋”之一(其他4位分别是新桥投资董事总经理单伟健、摩根士丹利中国CEO竺稼、软银亚洲基础基金中国区总裁黄晶生、上海联创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冯涛),赵宏绚成为当日出席作证的唯一法律界人士,也是唯一一位华人。

近日,赵在硅谷“创投圣地”SandHill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专访。

美国正在失去中国企业

致力于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成员们的信息滞后了。稍晚到场的赵宏绚一开始就指出,自去年4月份该委员会召开同一议题的听证会以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所有非技术的中国公司去年都背弃了美国上市”,这些企业去了新加坡、伦敦甚至悉尼。“事实上,我当天下午听到的讨论中,许多内容都变得毫无意义,因为许多这类公司根本就不到美国来了。”赵宏绚说。

站在华尔街立场上的赵宏绚“规劝”该委员会:去年,来自中国的IPO已经成为美国投行界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其重要性已经超过了欧洲。因而,中国业务“就对美国和中国的好处而言,是双向的”。他提醒该委员会注意:“我们正在失去上市交易。”

但听证会共同主席Wessel认为:既然投行和赵先生所在的律所是全球性的,那么中国企业去哪里上市都不会影响美国中介机构的收入。不仅如此,新的担忧又产生了:既然大量中国内地企业转向上市要求不如美国交易所严格的香港交易所上市,而美国投资者也可以投资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那岂不意味着美国投资者要面临更多的风险?“中国泡沫”的担忧同样可以成立。

这种思维方式给赵宏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不如美国交易所那么严格,但香港交易所总体的规则是良好的。”赵宏绚对《每日经济新闻》说:“而且能到香港市场投资的不是个人投资者,通常是较为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如互助基金等。”

中国并不缺乏资金

“华尔街思维”和“华盛顿思维”的交锋还在继续。这一回合中赵宏绚发起了“进攻”:“我要说明一点:中国经济和中国公司并不缺少资金,中国经济发展的资金充分。”他建议听证会在讨论中先抛弃一个成见:中国企业到美国或国际市场上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搞钱”。

“有一点很清楚:在(中国)某一个领导层次,有这样一个信念,就是如果能让一个国有企业在国际上公开上市,就能使它走上正轨。”赵宏绚说。但这样的解释在Wortzel听来,就是“美国的投资人成了中国政府企业管理和改革的工具”。赵宏绚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在某些情况下发生的事。”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多元化

关于中国大型国企的讨论到此为止。赵宏绚在自己非常擅长的科技企业融资领域与该委员会达成了某些一致。他告诉该委员会,在非科技企业背弃美国市场的同时,第二个明显的新趋势是,有相当数量的国际风险资本支持的中国科技公司来美国上市,包括美迈斯律所代理的中芯国际、分众传媒等。他的结论是,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将有越来越多的是中型的私有资本、混和资本或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也会有大型国有公司赴美上市,但数量不会很多。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