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19 11:00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新产品开发绩效作为标准来衡量其绩效。为此,我们建立了涵盖性高的分类模型(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型、建构型、模组型和激进型四类;知识管理的方法分为数据库、讨论空间、网络和实时传达四类),并基于在(台湾)制造业进行问卷调查,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和理论研究,我们发现技术创新应该采取正确知识管理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新产品开发绩效。
关键词:技术创新类型,知识管理方法,对应关系,制造业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知识已逐渐成为一种战略性的资产,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1],随着产品、服务的内涵以及生产的程序越来越复杂与专业化,企业竞争的基础也由资产资源转向知识资源,企业需要把高效的知识创新作为经营管理的主要手段。由于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开发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以创造利润,而成功的技术创新又需要良好的知识基础,所以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就成为新产品开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那么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一定的技术创新类型是否应该对应一定的知识管理方法才能提高技术创新的绩效?无疑,这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与知识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并了解这种互动关系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为此,本文建立了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方法的分类模型,提出技术创新类型和知识管理方法之间对应关系及其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假设,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台湾高科技制造业、一般制造业中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提出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议。
1 理论基础
创新是企业运用新知识来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来创造企业价值,进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经营活动。企业的内部知识资源与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两者也受到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如图1 所示。
1.1 技术创新的类型
广义的创新包含“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两类,技术创新是指对产品或生产的创新或改良,而非技术创新则指管理理念或观念上的突破以及组织制度的变革等。本研究所指的技术创新包括生产制造和管理两方面内容。
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根据对企业经营中的冲击程度大小可分为渐进型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与激进型创新(Radical Innovation)两种类型,前者以既有知识为基础进行创新,对于企业既有的核心能力具有逐步强化的效果;后者则在与现有知识几乎完全不同的新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于企业既有产品可能产生替代性的破坏效果。学术界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技术创新的类型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例如被分成重大产品创新和改良式生产创新 [2];或者延续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与突破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3]等。Henderson & Clark(1990)认为创新活动所运用的新知识可能强化现有知识也可能摧毁现有知识[4],他采用元件知识(Component Knowledge)与建构知识(Architectural Knowledge)两个变量(如表1所示),依据创新对于现有知识破坏和强化的程度将创新活动分为渐进型创新、建构型创新、模组型创新和激进型创新四类,如图2所示。
(1)渐进型创新。针对现有产品的元件作细微的改变,强化并补充现有产品设计的功能,至于产品架构及元件的连接则不作改变;
(2)建构型创新。重新设计产品的结构以及元件的连接方式,而对产品的元件以及核心设计基本上不作改变;
(3)模组型创新。这种创新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几种元件或核心设计作摧毁式的创新变革。对产品结构和产品之间的连接不作改变,新的元件可以同时相容于新的产品结构中。例如数字电话的发明,改变了拨号盘的核心设计,但整个电话的结构并未改变;
(4)激进型创新。创造出新的核心设计概念,同时所需的元件、结构及其中的连接都进行变革,此类创新力求产生新的产品。Henderson
& Clark的分类将创新的类型与知识的内涵进行了整合,所以适合探讨知识管理方法与创新活动类型的互动关系。
1.2 知识管理方法
前人针对知识管理从不同的视角或侧面提出了很多种定义,也提出了一些知识管理的方法。本文将Andersen(1999)提出知识管理模型中的元素加以分类[5],来阐述各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之间的差异,其重要的组成元素如下:
KM=(P+K)s
公式中各指标的意义如表2所示。接下来我们以“企业知识环境”、“企业获得知识的来源”为变量将知识管理分为数据库、网络、讨论空间与及时传达四大类,如图3所示。在各项分类中,我们希望区分表2所整理的各项知识管理组成元素,以解释各项分类中知识管理组成元素的差异。
企业的知识环境可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较为正式化的企业,使用正式文件或消息传播知识,如正式会议及数据库。若公司规章、规则、工作说明与工作程序与责任等书面限制文件越多,则正式化程度越高,正式的知识环境有利于系统化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在这种环境中能够高效地传递,拥有正式化知识环境的大多是成立时间长且结构完备的企业。反之,非正式化的企业,多是注重创新、创意的年轻企业或小企业,这种环境有助于传递隐性知识[6]。正如Davenport & Prusak (1999)所言:“对于无法言传的知识而言,提供渠道,要比试图以电子或是书面形式,记录下来或加以整理,对知识的传播更有效率” [7]。
知识的来源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类。知识来源倾向于内部的企业重视创新与创意,由于知识来自于企业研发的投入,所以企业对具有战略价值的内部知识严加保护,防止外界窃取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若企业重视的不是知识的原创性与差异性,而且强调获取新知识的速度,那么外部取经为最佳途径。这样,我们可将知识管理的方法分为四类[8]:
1)数据库。其重点在于“知识数据库”的建立,筛选、分析企业的内部数据、文件、档案,融合成可用的知识,并储存于企业内部的数据库中。通过将内部知识系统化,使得企业中每一位成员都能容易地从数据库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员工通过正式渠道,诸如正式的会议、正式的教育训练、公布栏等,分享或传递系统化知识。
2)讨论空间。“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讨论空间”是这种知识管理方法的核心。与“数据库”方法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特别适用于非正式化企业知识环境,难以编码和用语言表述的隐性知识特别容易在这里得以传播。因为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表述的属性,正式化的知识传递渠道对其不适用[9],企业必须营造一个非正式的讨论空间,促进员工分享工作经验。
3)网络。网络的功能在于快速地收集各项已编码化、档案化的数据、资料,或已经过分类整理的知识,网络方法重视外部知识的管理[10]。
4)及时传达。“及时传达”代表知识流通的便利与快速。任何企业外部的对象都可以学习、借鉴,知识来源十分广泛。“及时传达”在知识需求上较“网络”更为复杂,难度也更高,系统化的外部知识已经无法感到满足需求,嵌入(embedded)在其它企业中的隐性知识以及顾客心中的感受才是“及时传达”最希望得到的知识,然而,既然是嵌入在其它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就无法以一般的途径获得,企业必须通过合作契约使对方愿意释放其隐性知识。一般常见的作法有共同研发、技术移转、战略联盟、购并等。取得相关的知识之后,全盘接收可能不是明智的作法,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两种不同知识的相互冲突或排斥,新知识必须要经过调整才能融入企业中,所以整合能力强的员工是这种方法的最佳知识管理者[11]。此时,企业通过积极整合内外知识来提升竞争力,巩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
1.3 产业与组织规模
产业代表一群独特的生产或盈利组织,不同的产业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和生存条件,因此其间的企业采取的战略也有所不同。为了考察不同产业对技术创新以及知识管理的影响,本文将制造业分为高科技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组织规模对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的方法也有重要影响,参考Davenport&Prusak(1998)的研究,本文将企业的规模分为300人以下和300人以上两类[7]。
1.4 新产品开发绩效
评估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指标有多种,主要涉及财务以及市场机会等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下面一些指标来考察新产品开发绩效:
(1)各项新产品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
(2)新产品成功上市比例;
(3)高层主管对新产品项目整体绩效的主观满意度;
(4)新产品项目超出预算的比例;
(5)新产品项目技术绩效的满意程度;
(6)新产品开发失败与中途停止的比例;
(7)在同样时间内较其他同业竞争者推出的新产品数目。
1.4 新产品开发绩效
评估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指标有多种,主要涉及财务以及市场机会等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下面一些指标来考察新产品开发绩效:(1)各项新产品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2)新产品成功上市比例;(3)高层主管对新产品项目整体绩效的主观满意度;(4)新产品项目超出预算的比例;(5)新产品项目技术绩效的满意程度;(6)新产品开发失败与中途停止的比例;(7)在同样时间内较其他同业竞争者推出的新产品数目。
2 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4所示。对企业而言,无论是否实施了知识管理的项目,都或多或少地以某种形式进行着企业的知识管理,也适时进行着某种程度的技术创新。那么技术创新类型和知识管理方法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系?是否特定的技术创新类型需要特定的知识管理方法才能取得好的产品创新绩效呢?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相应的调查表请企业管理人员回答,每一问题的答案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7个区分。考虑到有实际产品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理解会更深刻,所以我们的问卷发放对象为(台湾)中华征信所2000年版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前500名的制造企业337家,以邮寄方式进行。同时我们针对(台湾)中山大学、台湾大学等著名大学的EMBA学员发放了175份问卷,共计512份。问卷回收情况如表3所示。其中高科技制造业有效样本38份,占33.93%,一般制造业有效样本74份,占66.07%;300人以下企业30份,占26.79%, 300人以上企业74份,占66.07%,有8份问卷中企业的人员数据遗漏,占7.14%。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各项衡量指标以李科特(Likert)7点量表为计量尺度,统计数据如表4所示。我们看到所有资料的值都在4-5之间,这可能是因为主管对绩效的衡量多采取了保守的态度。新产品项目超出预算的比例均值最小,显示大部分企业对预算控制的满意度较低。
问卷所有内容的信度检验结果,其α系数都在0.8以上,表明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在内容一致上的可信度良好,详见表5。这也说明本文所依赖的数据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3 技术创新类型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3.1 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的对应关系
调查结果也显示,采用渐进型技术创新的企业最多,其次是激进型技术创新,建构型技术创新与模组型技术创新被采用的较少。而且,采用渐进型技术创新的企业有56.82%选择“数据库”的知识管理方法;采用建构型技术创新的企业有46.67%选择“讨论空间”的知识管理方法;采用模组型技术创新的企业有46.15%选择“网络”的知识管理方法;采用激进型技术创新的企业有45%选择“及时传达”的知识管理方法。我们将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和知识管理的方法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为0.35(P<0.01),可见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和知识管理的方法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2 技术创新的类型、知识管理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可见,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正确的对应组合下,才能产生较高的知识管理绩效,这也代表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企业确定技术创新的类型后,应该搭配相对应的知识管理方法,才能相得益彰,提高绩效。但企业在实际中的效果是否果真如此呢?下面我们依据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技术创新类型、知识管理方法与绩效的关系。
由于本文的各指标都有特殊意义,所以在计算各样本的平均绩效时,采用各项的平均值,不作加权计算。我们将样本分为五组,并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做单因素分析,采用0.05的显著水平,参见表7。F值为16.176,P值远小于显著水平0.05,表示五组的新产品开发绩效不同且有显著差异。为验证这五组中是否有绩效表现较佳或较差的现象,本文进一步采取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两两检验其绩效平均值差异的显著程度,其结果如表8。
我们发现,第5组相对于第1、2、4组有显著的差异性,即第5组的绩效低于第1、2、4组的绩效。其他4组之间不显著。我们也看到,第五组与第三组相比却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第三组的个数太少,模组型创新企业多采用了知识管理的网络法,较少采用其他知识管理方法。总体上我们可以认为,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搭配正确的企业,其新产品开发绩效较高。
但这是否意味着渐进型创新采取数据库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绩效呢?在表8中1-4组的绩效平均值未显示任何显著差异。为此,我们假设此观点成立,并将渐进型创新的样本分为“成对”(亦同时采取“数据库”方法进行知识管理)与“其它”两组,分别代表技术创新类型与方法对应的“成功”与“失败”关系,并对两组的新产品开发绩效进行t检验,见表9。
可以看出,“成对”与“其它”两组的绩效平均值在四个组别中,都呈现显著性的差异。所以,渐进型创新采取数据库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绩效。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得出,建构型创新采取讨论空间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绩效;模组型创新采取网络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绩效;激进型创新采取实时传达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绩效。也就是说,
渐进型创新对应数据库。渐进型创新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强化企业已有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企业所需的元件知识及建构知识主要来自组织过去的基础知识,较少从企业外部取得,所以渐进型创新的重点是将既有知识归纳整理并储存于内部数据库中,以使组织成员获得组织内部所拥有的元件知识和建构知识。由于渐进型创新活动以改善既有产品为主,提高知识的利用率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所以通过内部正式会议、研讨会或内部资料网络等途径将组织成员的知识内化或文件化,通过数据库技术系统地整理、存储于企业内部数据库是最快速、最有效的方式。
建构型创新对应讨论空间。建构型创新用与以往不同的建构性知识来进行产品创新,这对组织原有的建构知识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帮助组织成员求得建构(隐)性知识,所需的方法应为以非正式渠道自组织内部获得所需知识的讨论空间。建构知识通常存在于组织的例行工作或程序之中,不易系统化、编码化,所以必须通过讨论来实现经验分享,边做边学等内化或同化知识转化方法,才能协助组织成员掌握和创新建构知识[12][13]。具体做法包括非正式会议、建立内部人际网络、师徒制、提供完善的非正式讨论空间等。
模组型创新对应网络。模组型创新增强了组织的建构性知识。虽然有关元件间的连接没有改变,但却可能破坏原先的元件知识,甚至替代原有的元件知识。这表示组织内部缺乏足够的元件知识,需要从外部获得。元件知识易于系统化、内部化,所以组织多以聘请顾问、委外研发或是通过网际网络技术直接从组织外部获得所需的知识[14]。由于企业外部的信息往往丰富而庞杂,所以此时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将组织外部获得的知识系统整理,并应用通讯网络和大规模的数据库进行知识转换[17],使组织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得所需的知识。
3.3 产业与组织规模的影响
我们用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搭配正确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对高科技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进行T检验,得表11。我们发现,在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搭配正确的企业中,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较一般制造企业显著。这说明高科技企业为知识密集或需要高级技术的产业,技术创新对知识管理的要求更高[16],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相对较大。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密集优势加上正确知识管理方法的配合,确实有助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而一般的传统制造企业若希望追赶高科技企业,就必须加强知识管理的投资。
我们用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搭配正确的新产品开发绩效,对300人以下的企业和301人以上的企业进行T检验,得表12。我们发现,对300人以下的企业比301人以上的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绩效显著。这说明组织规模越小,知识传递越快,对新产品的开发越有利。而且同样是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搭配正确的企业,员工数越少,新产品开发的绩效越好。台湾和大陆都有很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若能深刻理解自己的技术创新类型,并采取正确的知识管理方法,其新产品开发效率必定比大企业高,即使大企业有相对雄厚的资本实力。同时,大企业的企业员工人数越多,即使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搭配正确,其新产品开发绩效仍会比员工数少的企业逊色,所以,规模庞大的企业只有合理划分各部门的组织人数,使其高效运作,才有助于提高新产品的开发绩效。
4 结语
从上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一定的技术创新类型必须与特定的知识管理方法相互配合,才会提高新产品开发的绩效。即:(1)渐进型创新采取数据库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绩效;(2)建构型创新采取讨论空间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绩效;(3)模组型创新采取网络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绩效;(4)激进型创新采取实时传达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绩效。我们也发现,同样是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搭配正确的企业,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较一般制造企业显著,员工人数较少的企业比员工数多的企业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虽然本文得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都有重要意义的结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1)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的分类都是多元的,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探讨;(2)本研究所涉及的知识管理类型侧重于知识的分享,实际上,企业的“失败经验”在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也很重要。所以探讨如何“分享失败经验知识”对企业的运作必定有很大贡献;(3)本文的样本主要取自中国台湾地区,本文的结论尚未在具有类似文化背景的“大中华圈”的中国大陆、新加坡、韩国等地区得到验证,也没有对这些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结论做比较研究,这或许是将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Nonaka,I., Takeuchi,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Abernathy, W. and Clark, K.B..Mapping the 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Research Poplicy.1985, 14:3-22.
[3]
Christense,C.M.著,吴凯琳译.创新的两难.台北:商周出版.2000。
[4] Henderson, R.M., Clark,
K.B..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 35:9-30.
[5] Andersen A..Business Consulting. Zukai Knowledge
Management. Tokyo: Toyo Keizai. 1999
[6] Zack, M..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9, 40 (4):45-58.
[7] Davenport,T.H.
&Prusak,L.著,胡玮珊译.知识管理:企业企业如何有效运用知识.台北:中国生产力.1999。
[8]
谢洪明,刘常勇,李晓彤.知识管理战略、方法及其绩效研究.管理世界.2002, 10:85-92。
[9] King,W.R..Strategies for
creat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1,
18(1):12-20.
[10] Ruppel, C.P., Harrington, S.J..Sharing knowledge through
intranets: A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tranet implement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1, 44(1): 37-52.
[11] Zack,
M..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9, 41(3),
Spring: 125-143.
[12] Lynn, G.S., Reilly, R., and Akgun, A.E..Knowledge
management in new product teams: Practices and outcomes.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0, 47(2):221-231
[13] Hansen, M.T. &Oetinger,
B.V..Introducing T-shaped manager’s knowledge management’s next gene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 79(3): 107-116.
[14] Eppler, M.J..Managing team
knowledge: Core processes, tools and enabling factor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0, 18: 334-341.
[15] Abell, A..Skills for knowledge environments.
The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34:33-41.
[16]
刘常勇.技术资源管理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科技管理学刊.1998, 3(1):121-135.
[17]
刘常勇,谢洪明.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科学学研究.2003,3:307-310。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作者联系方式:xhm1688@163.com
Research on Re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Kinds and
Metho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1 Xie Hongming 2 Liu Changyong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China 510640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P.R.China 100084;
2
Departmen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Kaohsiung)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kind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 and “method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akes “the performance of new product R&D” to measure them.
Empiric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oncept of kind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pends on the “Component Knowledge” and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enhanced or
destroye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refore gets four kinds: incremental,
architectural, modular and radical. On the other hand, concept of metho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developed, which depends on “the environment for sharing
knowledge” formal or informal and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from inside the firm
or outside.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refore gets four kinds: database, space for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real time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and tests firm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aiwan, and concludes that every
kind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efers its own method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get better performance of new product R&D.
Keyword:
Kind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thod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of new product 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