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7 10:33
当前大部分知识管理实践都存在一定的难处:
1.容易激发员工防备意识
对员工而言,知识管理首先是一种索取,尤其是从员工的经验中索取。而员工的价值往往就体现在其经验之中,如果将自己的本事共享出去,让别人可以随时代替自己,那岂不危险?因此,防备与安全意识被自然地激发出来,企业向心力散失。
2.难以实现知识库的持续更新。
没有员工的配合,知识库的持续更新显然极其困难——已经有了防备心的员工怎么可能配合?这势必导致上级的督促,为每个员工增加搜集提交知识的额外任务——这当然更会带来抵触。
3.难以衡量效益
知识管理,即使管理人员都可能难以理解它是个什么东西,从一个概念出发,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造成当前知识管理实践与经营活动的脱钩。如果没有明确的绩效,再加上以上两点造成的困境,势必影响知识管理的投入与推进,进而造成知识管理的失败。
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避免让企业踩到地雷?我的看法,需要在企业采取的正常步骤之前,再加上两个步骤:
1.面向知识投入的知识管理
这是让知识管理能够顺畅走下去,并走向成功的关键。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应该主动先奉献奉献,才能换取员工的奉献。两者之间,企业必然是强者,必然是更多知识的拥有者,也必然可以更容易地获取知识(譬如购买)。所以,企业应该更主动些向员工“示好”,换取员工的知识回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个步骤,之所以冠以“面向知识投入的知识管理”这个“大号”,是因为它并不简单,并非只是企业的一次表现。事实上,它应该深入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
2.面向目标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从属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其目标也必然是企业的经营目标。“知识产生→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评价”这个价值链,应该都围绕企业的目标进行,只有符合目标需求的知识,才是真正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
而在这种结合之前,首先应该看到的是,“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在开始管理其他知识之前,管理好“目标知识”是基础。面向目标的知识管理与面向知识投入的知识管理,两者本来相辅相成。它们的合力,做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前锋”,将可以解决上文提到的三大问题。从而让知识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