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0 10:05
“随着‘中国制造’的标签贴满全世界,‘中国制造’的概念俨然已经变了味道。在国外,来自中国的产品甚至被当作低附加值、低价格的代名词,一度被看作洪水猛兽,贸易纠纷此起彼伏,中国产品更被列为造成国外本地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头号杀手,中国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出口产品结构,而改变的唯一途径就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这是来自第八界科博会上召开的“创新中国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论坛相关专家透露出来的声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吕薇博士提出的观点更为尖锐,“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不可能真正成为制造中心,只能是加工中心”。可见,以低端制造优势突破国外市场防线的道路可能越来越难走通了。
知识产权战略迫在眉睫
“中国制造”距离“中国创造”还有多远?中国如何利用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来保护自己?亚都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何鲁敏对记者发出这样的疑问。但在国内并不缺乏以自主技术改变市场格局的例子,何也向记者阐述了亚都所在的净化器、加湿器市场出现的“亚都现象”,亚都一直在该行业保持了“垄断”的市场地位,靠的就是在专利创新上18年来的那份坚持。
据最新的一项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04年底,中国专利授权总量近126万件。目前,中国已有8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但同时仍有大部分产品属于高消耗、低附加值的产品,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2002年,中国授权发明专利6000余件,其中2/3来自在华的外资企业,且这些专利主要集中于IT、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领域。
对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指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主要表现为:一些领域的主要技术和关键设备还需依赖进口,多种产品的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挤占,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靠投资拉动。
对于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的短板,何鲁敏对大多数专家的观点表示认同,但他透露了亚都在出口产品上的另外一种轨迹,象TCL、联想都通过并购的方式输出自己的品牌,但亚都并没有走这样的路线,比如在美国HOLMES公司是排名第一的加湿器品牌,亚都采取ODM、OEM等输出“核心技术”的方式与HOLMES合作,将自己核心的专利技术授权给日本、美国等国外公司。
中国何时从卖产品到卖技术
显然,能像亚都这样“卖技术”给国外企业,的确难能可贵。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所研究员蔡吉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企业在专利意识上慢慢开始改变过去粗放、浅显的认识,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也显著增长。
但是与发达国家企业的进攻性知识产权战略相比,我国企业更多地采用防御性的知识产权战略,这也是国内DVD、家电等众多企业一碰到专利的天花板就容易完全陷入被动的原因。
可惜的是,像初期联想、四通等这批对知识产权的探索者,半路上基本上都偏向了市场渠道、资本运作等环节,因此,在核心技术上缺乏积淀,与国外企业更是拉开了距离。蔡吉祥拿日韩等企业来作参照,日韩的经验是大力投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把专利纳入商业范畴,使专利战略与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相配合,掌握主动权。如三星公司通过专利工程师,大大增强了企业专利的攻击能力和盈利能力。
反过来讲,虽然核心技术成了TCL、联想、长虹等企业的“短腿”,但现在联想收购了IBM的PC、笔记本业务,TCL收购了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和汤姆逊的彩电业务,两者都通过并购曲线获得了核心技术。亚都董事长何鲁敏认为,中国企业普遍被市场容量大的假象所蒙蔽,片面追求市场、渠道、价格等要素,最终发现在核心技术这张牌上得的“软骨病”必须花费更大的代价来偿还。
不过,一开始就走开发核心技术的路线往往容易“半路夭折”,特别是在中国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往往遇到“死点”,如果不能跨过这个门槛,前面投入研发的资金就会白白打了水漂。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企业如何跨过“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道坎将非常关键,在自主技术研发上缺席的企业只能任人宰割,而那些手握核心技术话语权的企业则过得顺风顺水,不光可以避开国外企业拿专利费卡脖子的尴尬,而且还能攘内安外独享利润。何鲁敏对此感触颇深,在中关村这条街上,知识产权最多的就是亚都,目前亚都在用的专利有160多件,专有技术30多件,每年更新30多项专利技术。
但有专家提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听起来简单,但要想出现“鲤鱼跳龙门”的飞跃,我们的企业需要走的路还很远,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所突破的。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