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5 16:01
早在80年代,保罗·罗默教授就曾提出了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把知识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他认为:首先,知识能提高收益;其次,知识需要投资;第三,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投资促进知识,知识促进投资。现今,企业的价值已不在于拥有多少厂房、设备和产品,而更注重于知识产权、客户的满意度、与商业伙伴合作的能力、电信基础结构,以及雇员的创造潜力和技能等,公司中最大的资产就是继资本、劳动之后脱颖而出的“第三资源”――知识资源。知识经济与信息革命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席卷而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迅速改变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未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全球广域范围和多专业深度的庞大信息资源在为企业带来更多生产、合作、商业往来的机遇的同时,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也必然给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一革命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而知识管理概念在近年来的兴起,更极大地冲破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与理解的桎梏,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激烈竞争提供了无尽的动力源泉。
这一部分将分四个部分讲述知识管理的一些基础方面的问题,即: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目标与任务;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 什么是知识?
1998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对“知识”做出如下定义:“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它符号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知识的研究和自身发展呈现出3种动态趋势:
⑴从哲学的认识论逐渐独立出来,形成独立的知识学;⑵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扩大,知识不仅是过去的符号,更是现在与未来的信息以及它所预见的未来创造;⑶知识已成为实践的方法、创造意识的工具,一种独自运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
知识的产生,是先把数据经过整理、分类、比较之后成为信息,再经过审核分类变成知识,再经过行动验证变成智慧。
知识要产生,第一步就需要“数据(data)”。数据是什么?数据是如何产生出来的?数据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这个数据有没有用处?如何去收集数据?要收集什么样的数据?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般人到学校求学受教,就是要了解建立“吸收数据”的能力。所以接受正规教育的学习之后,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具备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例如说,中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的基本学力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就代表一个人对好的数据与坏的数据的分辨能力。
再来到了“信息(information)”的阶段。什么样的信息你才会付钱?什么样的信息你不会付钱?什么信息是值钱的?什么信息是不值钱的?很多人有了信息还是不会用,很多人却认为找不到相关的信息,这些差异为什么会出现呢?
计算机科技的发达,使得数据的累积传输越来越方便,各种型态的数据库也因应而出。但是要对实际的产业发生影响时,就需要处理资讯的能力。刚毕业的人开始上班之后,基本上就是进入“社会大学”。在这个阶段,就是学习掌握信息的一个过程。
一般常见的“工商数据库”、“产业动态”、“焦点追踪”、“深度报导”、这些排山倒海而来的各种信息,呼应了“信息爆炸时代”这一说法。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找出产业发展的利基,这就是新进员工或刚刚转进新产业的人所要学习的课题。
接下来进入“知识(knowledge)”阶段。知识是可以协助个人、企业或团体创造智慧与价值的有用信息。前面的一些整理都是单向的,到了知识就变成双向,因为要加入自己的见解在里面。
一般人总以为“知识”是由最高领导人或高层主管所掌握的,这个观念需要修正。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产生知识。例如说,同样是经营小吃摊,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只抱着一个小店面,有些人会扩大成为集团式的连锁店。小店面与连锁店的差异,就是“知识”的产生。
再以外商银行的“菁英计划”来看,对新进的优秀员工进行培训,这些新鲜人除了要执行公司交付的任务之外,也要积极提供自己的想法,使之成为公司的发展策略。在这个过程当中,脱颖而出的储备干部不但应用个人处理数据的能力,吸收各式各样的信息,更要积极地把自己反刍后的知识,贡献给公司,如此才能为公司注入新血液,随时随地培养优秀的中高层主管,甚至从其中挑选公司的领导人。由此可知,每个人都可能参与知识的创造,每个人也都有可能创造一个“产生知识”的环境,让更多人的参与这整个流程。
最后到了“智慧(wisdom)”的阶段。知识应用与行动之后,产生有价值的结果或效益,这就是智慧。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样是一个家庭出来的子女,不一定是学历最高的人才有成就。同时期进入公司的员工,也不一定是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当上总经理。此中涉及的人情世故、机缘际遇先不去谈,但是如何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空间,心想事成,就是智慧的表现。
有一句话说,“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寻方法”,这个成功的方法,就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整个流程,在各行各业都是相似的。怎样把这些东西转换成为行销上的利器?此外,在这个流程中,数据和信息是可以被量化的,而从知识到智慧则必须加入创新的意念?这也就进入了“知识管理”的阶段。这一流程如图1所示。
图1.知识到智慧流程图
2.什么是知识管理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知识管理虽已经被学术界所接受,并在各个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能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定义。比如:
Marianne Broadbent 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进程,它通过对信息管理和学习组织的合理实施,加强组织内部知识的运用;服务于组织的整体利益。
Malhotra在其新作Decipher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hype
中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临不断变化的非连续性环境时,针对组织的适应、生存和竞争能力所采取的一种迎合性措施。在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力求将信息技术中的信息与数据的处理能力和人的生产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薄ǘ?#183;弗拉保罗(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
“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维娜.艾利(美国)。
“(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定义)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Karl E Sverby;“知识管理是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J.
Bruce Harreld (IBM高级主管)。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和信息。那么这里分别基于人的和基于信息给出知识管理的定义。以信息为本的定义:所谓知识管理,是将静态信息转化为知识、利用这些知识进行企业行为决策、并且在组织内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以人为本的定义: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鼓励和方便人们进行知识的应用、发展、共享、组合和巩固。
总之,知识管理是将智力资产看作管理良好的资产的一门学科;知识管理并不是包罗机构工作人员所知所有信息的中心数据库。它是从不同的来源(包括数据库、WEB、员工何业务伙伴)获取业务见解并在它驻留处加工信息的一种观念;知识管理并不是造就即插即用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不会因为他们所知道的将记录下来留给下一个替代他们的工作者而被随时更换。它的目的在于给知识工作者传递信息,将文化、业务处理和技术合成一体,从而使业务及人员成功。
3.知识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如图书、档案、数据库、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等。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
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对企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知识管理的任务大致包括四个步骤:(1)使知识组织化(2)提高知识密集度(3)构建知识的基础框架(4)创建知识环境。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应变与创新能力,从而是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别人不懂的技术,而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共享并革新这一技术。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
4.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要理解知识管理,必须将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二者虽然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但知识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对与信息管理的扬弃。当今国际管理信息发展的三个趋势是: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开发、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Internet结构。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信息管理只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或效益,这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知识是由信息而来,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的,故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问答序列,即解决方案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知识和一些专门的技巧是获取利润的工具。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公司在设立信息主管(CIO,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的基础上相继设立了知识主管(CKO, Chief
Knowledge Officer)。CKO的具体工作可以分为两类:(1)创设知识的基本框架。他们需要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防止外溢等问题,从技术手段和组织机制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组织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包括提供技术支持和营造交流环境两个方面。营造环境比技术支持更为重要,因为大量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都是通过适应的、非正式交流方式获取的。因此,CKO不仅要是一位技术专家,更要是一位环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