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第一步——理清组织的“家底儿”
APCQ(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对
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以下的知识管理都是指组织知识管理】
斯威比(Karl E. Sveiby)从认识论的角度对
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
在众多的
知识管理定义中,我比较倾向于使用这两个定义,换一种说法,
知识管理就是组织的一项实践活动,目的是保证组织成员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准确的获得组织内部的知识。如果组织能把这件事做的很好,那么就成了艺术。(这里没有过多的考虑组织能够利用的外部的知识资源,未来可能单独讨论)。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问几个问题:
(1) 能提供什么?——组织都有哪些知识可供分享?
(2) 需要什么?——组织成员需要哪些知识?重要性是什么?
(3) 怎么提供?——组织和组织成员都喜欢的方式是什么?
可见
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摸清组织能够管理的知识的“家底”。先勾画出一幅组织知识资源地图,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组织成员的需求和提供方式。
首先,按照野中郁次郎论述,我们可以将组织内部的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呈现的方式决定了未来提供的方式,便于未来的分类管理。尽可能罗列出来组织内部都有哪些家底,可以供员工重新使用,创造价值。
然后,要做两件事,第一件是,找出组织已经在积极的收集和分享的知识(图中绿色小旗标示),清楚的认识到还有哪些遗漏;第二件是,对每一种知识,按照重要性或组织成员的需求度给出评价,做到
知识管理的重点突出。在途中,标记1的为对组织成员最重要的知识。
最后,找到每种知识的管理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以电子文档格式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IT方式的网络共享平台来实现;大部分的隐性知识要通过组织分享活动和组织结构的改造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分享。
当然,这只是一个思考的框架,在实际的操作中,知识的完整收集、分享、系统的完善,分享的方式也会受组织内部环境影响而不同,需要经过不断地迭代才能实现。接下来也希望能跟各位同行共同讨论,每种知识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