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成果可以拿来分享
CBR:您说到不擅长团队合作的知识工作者,可以安排他去独自完成任务,但这只是知识的创造,而并非知识的分享。在
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这类人不愿意与他人共享知识,又应该如何处理?
马利克:这类人可能并不擅长和别人分享过程,但成果可以分享。比如很多人喜欢欣赏莫扎特的音乐 作品,其实莫扎特本人很难相处,但他的作品是完美的,这就够了,他的作品有价值远远比他本人讨人喜欢更重要。这也验证了一点,通过挑选合适的任务,把难以 消除的弱点放到与工作无关的地方,并不影响成果。同样的道理,当今的
知识管理工作中,会有很多具有出色专才的人,比如一个人深谙国际税法或生物制药研究, 他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否在团队中讨人喜欢、让人舒服,而在于他在这方面的工作水平;而对于另一类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这一点就很重要,做不好会成为成功的障 碍。在一个企业里,应该敏锐地辨识出不同人的优势和弱点,并分配到不同的工作中去,这恰好是企业存在的意义。但在这一点上,目前的企业面临着挑战。以前的 人工作业时代,人们可以被训练,可以批量设计合适的工种;而在知识工作者的时代,就要不停地变化任务,因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势与弱点,要适当调节整个 团体内的任务分配。这一点要求很高,但只有能做到这点的企业,才可以长期取得有效的成就。
CBR:如果碰到对于共享知识有所抵触的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会比较有效?
马利克:一般会尽量告诉他在整个团队中,共享知识的重要性,但如果这样做还不奏效,那我就不再 去关注这事,而尽量做到让他的知识成果能够更好地共享。对于知识工作者,这种做法可能更合适。如果有的人对于人际交往很不习惯,那就跟他发邮件;有的人当 面交流时很容易走神,他看上去在听,但其实并没听明白,他可能很擅长写。所以一个领导者应该很灵活,能够去运用各种合适的工具。要从上到下,让员工意识到 应该让优势发挥出来,并对工作的良好结果感到愉悦。
CBR:我想起一个观点,用“知识贡献率”来衡量员工的表现,而不是仅仅依靠业绩。您觉得这样做可行吗?
马利克:我对这些做法并不了解,不过这往往是一些人为的实验性场景。在实际中,究竟有多少知 识、做了什么程度的分享,不易衡量。说起知识的共享,在一个大的组织中就会比较困难,并不是说只依靠严格的规定和纪律来管束。现代企业的问题是如何去协调 几十人、几百人乃至上千人,让大家共享知识,这是个很大的难题。所以我们在研究一些复杂变革的工具,更大程度、更高效地进行沟通,共享和整合大群体的知识 并产生最佳方案,规避常规直线沟通可能产生的问题。
CBR:您非常强调信任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信任,所有改善企业文化或提高积极性的努力都会白费,有时甚至会产生负作用,这个观点是否同样适用于
知识管理工作?
马利克:信任确实很重要,人们相互信任时也会合作得更好;如果信任被破坏了,想要重获或重建,都会比较困难。即便这种糟糕情况发生了,知识工作者至少也还是能够做到分享知识成果,就是说,即便在人们相互不信任的情况下,也还是会有可用的、对组织有好处的结果。
CBR:而您也认为,信任与感情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感情是不稳定、不能依靠的,而信任的基础则是可预期性与可依靠性,您也推崇理性的、合理的信任。在这一点上希望能更加详细地听听您的见解。
马利克:是的,这也是很多管理教育里面存在的误区,伴随着信任或不信任确实会出现某些感情,但 这不是原因。信任的基础并不是彼此喜欢、感受相近,这种状态是信任的结果,信任的基础是能够达到期望,所以,要坚守承诺,让自己可信,这对于同他人合作非 常重要。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心口如一,这也关乎一个人的性格与人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管理者要把自己所想的都说出来,有意地不说某些事,这是有道理的。但 是,一旦说了什么,就必须是自己的真实意图,即使以后有所变化,也要告诉别人。这样才能让下属有安全感和信任。一般在一个组织中,日久见人心,只有始终守 信,才能得到信任。事实上,在工作中得到快乐,这并非必要,大多数工作本身都是难免枯燥无趣的,而重点在于兑现承诺,让人们从工作的结果中得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