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8 15:06
石化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
(一)行业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化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随着企业市场化的加速,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出现,石化行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技术进步前景良好,而且技术进步推动深加工、精细化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石化行业的装备水平较差,化工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不足8%,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其装备大都处于20世纪60和70年代的水平。在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曾在大庆、扬子、茂名等企业大规模地引进多套乙烯装置,这些装置在当时具有很先进的水平,但随着国际上石化装置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装置也面临着技术改造的问题。现在,一部分石化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象沧州大化,用募股资金的10%对现有装置进行节能改造。我国石化类公司的技术进步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天然气深加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技术,中石化集团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原油田第三气体处理厂的改扩建工程前不久进入投料试运行阶段。另外,燕化公司的天然气制氢装置现已基本建成,于2001年转入试车阶段。该装置生产的工业氢,具有纯度高、品质好等特点,可以有效缓解当前氢源不足的紧张状态。随着“西气东输”进程的加快,这一项目将会被更多的炼化企业所采用。
2.企业并购重组的趋势加强,石化企业布局将进一步集中化。
90年代以来,国际石化跨国公司为抢占制高点居于竞争优势地位,掀起了新一轮兼并、重组和收购浪潮,目的在于运用规模优势和技术开发能力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石化行业也出现了较多的并购重组活动。1996年,燕化兼并了廊坊市天津汉沽石油化学厂,形成了资源互补,推动燕化的市场进程,经营状况良好。2000年,兰州炼化公司和兰州石化公司合并重组为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兰州石化公司,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合并后的企业能够优势互补,降低成本,优化存量资本,并实现内部原料互供。并购的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兼并重组应能切实给企业带来好处,决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随意并购。
目前,我国的原油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乙烯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东北和华北地区。但这三个地区的资源分布本身已存在问题,有的已进入资源枯竭阶段(如东北),有的则是资源较为稀缺(如华东)。即使在石化生产能力集中度较高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也呈现分布较散的特征。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当时产业布局不合理、以及各地从自身利益出发盲目上马,没有规模效益的小乙烯和小炼油等造成的。而发达国家一般是在特定的地区集中全国绝大多数的生产能力,如德国和日本。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石化行业将主要通过上市公司或实力强大的公司的规模扩张,通过并购重组走向区位集中化的发展轨道。
3.加快市场化进程,建立积极稳妥的开放市场。
目前,我国油气行业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虽已被打破,但行业上下游分割、国内外市场分割的局面仍然存在,统一、开放的市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政府监管存在着重叠、分散、交叉等弊病,某些领域还缺乏监管。
政府应对石化业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步骤、有选择地逐步开放石化市场。石化业应逐步开放上游领域,鼓励国内外资本参与勘探开发。要加强国营贸易管理,逐步放开油品零售,实行天然气流通领域的公司化经营,将天然气配售公司和市场管理分开,适当调整和取消地域限制,逐步放开原油进口贸易,有效利用国外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4.科学管理被日益重视,大力发展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今后几年各种传统行业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在IT产业的各项进展中,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各行业经营运作的影响最大。在国内的石化企业中,天津石化1998年底就建成了遍布全厂的内部网络,并与霍尼维尔公司合作建立了管、控一体化系统(Uniformance)。该厂的质量检验中心拥有一流的质检手段,并通过现代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实现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监控。齐鲁石化建立了日产品市场动态报表制度和周分析、月综述制度,与20余家信息机构进行联网,对山东、河南、江西三省的树脂市场进行调查,为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确定目标市场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将给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新的管理思想因为电子商务的存在而变为现实,并具有极大价值,如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今,能完成大量数据的采集、加工、存储和传输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正在兴起。它是在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将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商业智能(BI)、电子营销(EM)、办公自动化(DA)等功能全面集成,实现资源和数据共享,以适应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管理需要。它使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客户通过供需链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物料不间断的流动,从而实现零库存。这样,企业就能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5.营销意识加强,营销理念不断更新,服务受到重视。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已经越来越小,市场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关注市场变化,围绕市场搞生产,同时把握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就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营销体系已是必然。客户、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联成一体的价值链已经成为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的核心。专家们也在呼吁进一步明确我国石化工业的营销战略。在这方面,一些石化类上市公司走在了前头,如扬子石化按照“立足华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方针,实施了系统的市场营销策略,包括“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完善市场分布格局,建立高效的产品销售网络,加强销售队伍力量”等。银山化工提出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和营销机制,公司主要领导集中精力抓营销和参与促销工作。这些工作都是石化类上市公司走向市场、提高竞争力的必备举措,今后还会进一步深化。深化的重点将会是差别化的市场营销策略,即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生产特定的产品,采取特定的促销措施。
6.成本控制与产品开发将是内部管理的侧重点。
我国石化企业同国际石化企业竞争的主要内容就是产品成本的高低和产品品种的多寡、质量的高低。平均成本较高是我国石化类公司的现状,这使得我国部分石化类公司在同国外同类企业进行竞争时处于劣势。因此,强化成本控制、加强成本管理,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包括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管理费用、生产成本、检修成本、人工成本在内的系统成本管理。新产品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武器,应根据市场显在的与潜在的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性能,不断推出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形成品牌系列。
7.油气行业监管机制改革将逐步加强。
现代化的油气监管框架将涉及四个主要领域:矿产资源和财政监管;对健康、安全、环保的技术监管;对自然垄断设施的经济监管;对经营者的行业收入监管。国务院体改办经济机制与管理研究所陈立认为,进行油气行业监管机制改革要注意四点:
(1)首先要建立现代化行业监管理念。在油气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区别自然垄断和非自然垄断领域,对非自然垄断领域采取逐步放松管制、鼓励竞争政策,监管的重点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自然垄断领域以政府监管替代市场,监管制度的作用是保证通过价格管制、公平介入、普通服务等手段,在保证行业的规模经济性的同时,防止滥用垄断优势,以维护公众利益。
(2)要建立监管机构,并确保监管的独立性、公正性和透明性。
(3)要重点做好矿产资源、财政、行业准入和经济技术等四项监管。
(4)要建立专门的、独立的油气行业监管机构,在过渡期可建立临时监管机构。
8.石油将更多依赖进口,石油贸易愈来愈重要。
目前,我国石油产品的国际贸易呈增长势头。从未来10到15年发展过程看,我国能源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煤的比重将减少,油气比重将增大。
从“九五”后期情况看,2000年到2001年期间我国石油需求的年平均增长率可能在4.3%-5.4%之间,以此推算,2010年时我国石油需求量将在2.94亿吨到3.19亿吨左右。我国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供求缺口几乎不可能依靠石油工业的增长弥补。从“九五”末期情况看,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的乐观估计最多可达1.95亿吨。这一预测已经比“九五”初期的规划目标提高25.81%。也就是说,即使需求按下限估计,石油产量按上限估计,2010年我国石油供求缺口也将在1亿吨以上,这个数字要占到我国2010年石油需求量的1/3左右。另外,由于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限制,2010年后我国的石油产量将可能衰减,而到2015年和202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可能达到3.6亿吨和5.3亿吨。有专家估计,届时我国石油的产进口总量可能分别达到1.8亿吨和2.5亿吨。如此看来,石油贸易将会在以后的经营活动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二)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对我国未来三年的行业发展预测提出,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电力、交通运输等原材料工业和基础工业将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其中石化行业受国际原油价格不稳定性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影响,预计今后三年的发展速度将不会高于目前。化学工业将以生产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精细化工和为支柱产业配套的产品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
21世纪前20年,预计我国国民经济仍可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石化工业将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需求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在4.5%左右;乙烯需求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在6.5%左右;五大合成树脂需求量的年均增长速度略高于乙烯需求的增长速度;合成纤维需求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在3.5%左右;合成橡胶需求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在5.5%左右。
1.分行业的石化产品需求预测
业内专家根据重点石化产品需求行业,对2005年不同行业对石化产品的需求进行了预测,预测采用的是将数学模型与专家调查、部门调查相结合的改进弹性系数法。
(1)农业:到2005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将达2.2亿亩,棚膜覆盖面积将达到2300万亩左右。加上输水用塑料管、喷滴灌管、膜下滴灌用配套管材和管件,预测2005年需要合成树脂200万吨。
(2)包装:我国近几年塑料包装材料约占包装材料总量的1/3,居各种包装材料之首,预测2005年需要合成树脂700万吨。
(3)建筑:新建筑中塑料管材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城市供水管道中已开始使用铝塑复合管、纯聚乙烯管、钢塑复合管等,在城市排污管道中,国内已铺设PVC-U管道5000多公里,最大管径达800毫米。另外PVC塑料门窗用量已占建筑门窗市场的10%左右。PS夹心板正以其优异的隔音和隔热性能在建筑市场中得到广泛使用。到2005年约需合成树脂280万吨。
(4)电子电器:在电子电器产品中,合成树脂主要用于制造家电外壳、零部件、电子产品的绝缘件、邮电通讯配套产品等,使用的主要材料有ABS、HIPS等。根据轻工部门预测,今后空调产量将有大幅度提高,其他家电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2005年需要合成树脂375万吨。
(5)纺织:今后纺织行业的发展重点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涤纶主要是发展熔体直接纺技术和差别化纤维;腈纶、锦纶、丙纶等要立足开发功能性、差别化的复合纤维;粘胶纤维要开发细旦丝及新溶纺、无毒纺技术,促进胶粘纤维环保技术的整体提高。“十五”目标:到2005年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到1310万吨左右,化学纤维产量达到800万~840万吨。
(6)橡胶加工:该行业有4000多家企业,由轮胎、人力车胎、胶管、胶带、乳胶、再生胶、轮胎翻新以及橡胶助剂等十几个专业组成。在1999年该行业消耗合成橡胶约80万~90万吨,70%~80%用于制作轮胎。预计2005年将需合成橡胶128万吨左右。
(7)汽车:在汽车制造中所用合成树脂主要是PP、PU、ABS、PE和PVC等。1999年约消费合成树脂28万吨,2005年预计52万吨。
2.分产品的石化产品需求预测
下面是我国石化行业分产品类别的全国总需求量预测结果:
(1)石油产品
据预测,我国2002~2005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为7%~8%,2006~2010年为6%~7%。按照这个预测和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石油产品需求的实际增长速度进行测算,2010年我国石油自给率将下降到56.5%~60.2%,石油进口量可能达到1.17~1.42亿吨。成品油方面,按国民经济GDP增长7%、油品消费弹性系数0.6测算,预计2002年全国成品油消费量为11900万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汽油3580万吨、煤油800万吨、柴油7520万吨。汽油、煤油和柴油分别增长2.1%、2.3%、5.4%,柴、汽比2.1:1。
(2)乙烯
2002年由于我国进行化工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合成材料,对乙烯的需求很旺,初步测算,需要当量乙烯1100万吨以上,而乙烯产量预计为515万吨,无法满足需求。丙烯、丁二烯、“三苯”等其他有机原料产品也是如此。根据测算,2005年我国乙烯需求量为1300~1360万吨,2010年为1700~1800万吨,年均增长6.6%,比1999年增长85%。2005年我国乙烯的自给率可能达到58%,届时我国乙烯产量仍然满足不了下游石化产品生产的需要。
(3)合成树脂
由于我国目前合成树脂消费量较大,国内生产能力及产量仅能满足需求的50%左右。因此在“十五”期间我国合成树脂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而依赖大量进口补充。预计2002年合成树脂产量为1122万吨,需求量为2329万吨,比上年增长10.8%。预测我国合成树脂2005年产量为131.2万吨,需求2134~2212万吨,2010年需求2825~2990万吨。
(4)合成橡胶
预计2002年我国合成橡胶产量105万吨,需求量为168万吨,比上年增长3.1%。到2010年我国合成橡胶总需求量预计为1770~1860万吨,产品结构变化中,大胶种在合成橡胶中的比例将继续下降,乙丙橡胶和丁基橡胶所占比例将明显上升,其中,乙丙橡胶将由45~50万吨上升到107~111万吨;丁基橡胶将由60~67万吨上升到148~160万吨。
(5)合成纤维
预计涤纶在合纤中所占比例由1995年的69.1%降为2010年的64.8%,锦纶所占比例由1995年的8.2%上升为2010年的11.0%,腈纶所占比例由1995年的15.7%上升至2010年的15.9%。2010年我国合成纤维需求预测为6280万吨,其中:涤纶4070万吨,占64.8%;锦纶690万吨,占11.0%;腈纶1000万吨,占15.9%;维纶50万吨,占0.8%;丙纶470万吨,占7.5%。
(6)合成洗涤剂
预计我国表面活性剂工业在“十五”期间仍将以6%~7%年均增长率增长,到2005年产量将达120万吨左右。
21世纪石油化工产品在我国的消费仍以较大的幅度增长。部分石化产品供给仍不足,需要大量进口,同时国内生产的一些产品存在一定的滞销,表明我国石化产品面临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