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1 16:40
石油、天然气行业研究报告--市场需求及预测
(一)石油供需缺口增大进口依存度提高
中国的能源总量虽大,但人均石油资源量和探明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6%和11.3%左右。近几年中国每年需进口石油约4,000万吨左右,1999年通过海关进口的石油达4,381万吨,预计2000年将达5,000万吨。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将明显增加,缺口将进一步加大。90年代以来,国内石油生产增长减慢,1991年~1998年,原油生产年均增长1.9%,而同期的石油消费增长则呈现加速态势,年均增长6.4%,供需缺口逐年扩大。1993年开始,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1995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即便按照比较保守的估算,2000年中国石油需求总量为1.95亿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将分别达到2.33亿吨、2.7亿吨和3亿吨以上。而中国原油产量2000年约为1.6亿吨,2010年约为1.7亿吨。因此,2000年中国石油供需需求缺口将接近4,000万吨,2010年将达到1亿吨左右。届时,中国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将达35%,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从1999年3月份到现在,世界原油的市场价格已经上涨了2.5倍左右。由于中国目前是原油净进口国,1999年进口量超过了4,000万吨,2000年前八个月已经进口4,525万吨,几乎是上年同期的两倍,预料全年的进口量将达6,000至7,000万吨。如果石油价格维持在目前的这种高价位,仅进口原油一项中国就将多花费70亿美元,如果考虑到和原油相关的化肥、化纤等产品的进口,则中国在进口方面的支出将可能增加百亿美元之巨。
油价上涨虽然能够给一些部门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中国石油行业前六个月的利润已经基本达到1999年全年310亿元的规模,但出租车、公交、铁路、航运、航空等行业都将面临巨大压力,油价上涨也引起天然气、煤炭、电力以及钢铁、有色金属等的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将有可能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并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更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天然气在能源中的地位将稳步上升
天然气的供求在能源供应中的重要性将逐渐突出。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天然气产量的年消费量呈持续发展趋势。世界天然气产量、消费量和国际贸易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它属于清洁能源,污染少而且储量丰富,价格相对低廉。预计未来10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800亿立方米,约相当于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消费量的3倍。
加入WTO意味着民族经济的重新定位和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天然气工业是民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气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决定其既是经济物资,更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因此,天然气市场的竞争规则,既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与中国加入WTO的承诺相一致,又要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还要保护国内企业少受冲击。
在中国,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结构中只占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4%的水平。要改变这种状况,一要提高天然气的生产能力,二要提高天然气的消费水平。生产能力的增长会带动消费水平的增长,如果消费水平增长速度相对低于生产能力增长速度,就相当于大量产品积压和库存。天然气生产能力没有转化为实际的产量,天然气生产企业的效益就会严重受损。所以当务之急是使更多的企业和居民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用上天然气。
预计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年产量可望接近l,000亿立方米,相当于1亿吨原油。2001~2020年,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将保持在年均增长1,200亿立方米左右,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提高到8%。
为加快21世纪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中国已开始进行全国天然气管网的规划建设,全国将逐步形成以陕甘宁地区、四川、新疆三大天然气生产区为龙头,向华北、东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和工业发达地区辐射的格局。
(三)燃料油市场将平缓增长
2001年中国燃料油消费量将增加,进口量将不会有大的减少,但也不会大幅增加,有可能保持在今年的水平。中国燃料油主要用于发电、炼钢、纺织及陶瓷制造业。由于国内燃料油产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的燃料油。1999年,中国共进口燃料油1,407万吨。今年头3个季度,燃料油进口量已达1,033万吨,估计全年进口量将达到1,380~1,400万吨,比去年略有减少。这是由于今年不断高涨的国际原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燃料油的消费需求,有些最终用户用较便宜的煤部分替代了燃料油的使用,有些电厂则改用水力发电。对燃料油消费构成竞争的还有可能来自一些替代燃料,比如渤海湾盆地的重质原油。估计2000年渤海湾油田的重质原油产量将在上年基础上提高30%。分析人士指出,尽管未来国内燃料油产量将保持向上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率不会达到2000年的13%,而是从2001年开始增速放缓。
(四)加入WTO对中国油气工业的影响
中国石油工业是加入WTO受冲击最大的重点领域之一。届时,国际跨国石油公司将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低成本油气资源,石油化工产品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全力抢占中国市场,约有40%的石油和化工产品将面临成本低1/3的国外同类产品的冲击。
1、冲击主要来自关贸壁垒的拆除:
(1)取消非关税壁垒。主要是取消配额和其他进口数量限制措施。中国目前实行非关税措施管理的石油石化产品有:成品油实行配额许可证;聚酯切片及部分合成纤维限量、限来源的暂定低关税配额许可证;原油、成品油和化肥等产品实行授权经营。中国加入WTO后,5年内将逐步取消上述数量限制措施。
(2)减让关税。原油现行关税为16元/吨、汽油9%、煤油9%、柴油6%、石脑油6%、重燃油12%;除聚乙烯为18%外其余合成树脂均为16%;尿素5%。按中美签订的协议,原油关税降为0,汽油降为5%,其他成品油税率不变,尿素降为4%,合成树脂全部降为6.5%。协议中未涉及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原料的关税问题,估计合成纤维及原料的关税最终也会有所降低。
(3)开放市场。根据WTO关于服务贸易的要求和有关谈判情况,中国将逐步开放国内成品油、化肥和其他石化产品的贸易和分销服务,预计加入WTO后3年给于成品油、化肥零售权,5年后给予成品油、化肥批发权。
2、冲击的具体表现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1)中国的原油开采将被动承受国际油价的波动。国内外市场接轨后通过石油进出口,中国国内的油价与国际市场油价会相互影响,通过市场的机制和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格接轨。由于国际石油市场容量和交易规模极大,这种相互影响将主要表现为国内油价追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动并受国际市场制约。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将因国际石油贸易量和交易价格的波动,处于不稳定状态,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大。上游企业因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入世”后所受的冲击要比中下游小些,但也不可轻视,而且有些风险和冲击很难预料。国内的原油价格已和国际市场接轨,国际油价波动直接影响上游企业的收益,因此油气勘探开采业的根本出路,是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上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2)中国石油国内市场占有率将下降。由于国内石化行业达不到经济生产的规模,炼油厂、化工技术经济指标很低,产品成本远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成品油吨油炼费一般比国外大型公司高出50%左右,国产成品油价格大体高出1倍。国内加油站和营销部门人员素质低和管理水平落后也构成一定影响。据统计,目前国外石油公司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成品油已达20%,液化石油气50%,几乎已经占据了石化市场的半壁河山。加入WTO后国内产品的占有率会进一步下降。
(3)中国天然气工业将面临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挑战。作为规模小且零散、未成体系的幼稚产业的中国天然气工业,一直是石油企业的附属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毫无竞争能力。目前中国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四川、陕甘宁、新疆和南海西部4个地区,属于区域性产品。21世纪中国迫于环境保护的压力,必须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近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和液化天然气的资源国都看好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天然气市场,积极与沿海省市研究合作进口和利用的途径。进口液化天然气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国内天然气供应会形成一定的竞争。
(4)中国炼油企业将面临生存压力。中国的炼油企业技术水平低,成本高。与国际成品油、原油比价同口径相比,中国70#汽油与原油比价在1.75左右,0#柴油与原油比价在1.9左右,远高于国际市场的1.2和1.3的比价。加入WTO,与国际市杨接轨后,目前对炼油企业的国家配额制、许可证制度、较高的关税税率、限制市场准入等4项措施保护将逐步取消。炼油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
(5)中国石油化工产品的工艺、技术水平差距较大。中国的大多数炼油厂是为加工低硫原油设计的,加工高含硫原油需进行炼厂改造。二次加工手段以催化裂化为主,加工手段缺乏灵活性。国外炼厂加工损失率小于1%,轻油收率平均在70%以上,而国内炼厂的加工损失率一般均在1%以上,轻质油收率的平均水平为66%。至今相当一批石化企业则仍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技术水平。中国石油产品竞争力低,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升级换代的需求。由于中国油田勘探开发费用和开采成本均很高,大大降低了许多以原油为原料的系列化产品的竞争力。1998年中石化集团原油的完全成本为每吨805元,折 13.3美元/桶,大大高于国际油价。石油产品上表现为产品档次低,70#汽油比例还占10%,柴油一级品以上比例只占73%;品种少、中高档产品少,润滑油中高档比例为 70.3%;油品质量和规格难以适应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汽油在芳烃含量、烯烃含量和硫含量上都有较大差距。柴油稳定性差,十六烷值低,含硫量高。当前柴汽比低,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三大合成材料产品品种牌号单一,低档产品多,大路货多,专用料少,差别化率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