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3 18:38
谈起知识管理,普遍存在的误区是认为它是继“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企业流程再造”之后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并认为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此种见解很明显地引导人们将“知识管理”的概念认知是管理咨询公司所发明创造的“管理时尚”之一。在咨询业者看来,概念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无疑将使“管理工业”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不论经济景气与否,不论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管理咨询业者总有办法扛着新鲜名词的大旗让企业掏出腰包。
另一个更为普遍存在的误区是,既然信息技术已经为我们带来了数据管理(Data Management)和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那么现在该是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顺理成章地粉墨登场了。这样看来,所谓的知识管理就变成为“只有信息技术才有知识管理了”。
深究起来,其实是人们将技术(Technology)和方法论(Methodology)两个混为一谈,所以才导致以上两个误区的诞生。
正如Collins(1997)所说:“大量的知识其实都统一在了我们的生活形式当中。可以试想,如果知识都通过纸张或其他有形媒介来传播,那将会发生什么呢?我们知道,这样所能传播的知识比我们所能想像的要少得多。”人类在过去几千年中,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过程中,就在不断地创造各种有关于知识和事实管理的方法——既包括方法论(Methodology)也包括技术(Technology)。
印度的学者就把知识管理看得很古老。“仅就印度而言,知识管理的最初起源,并非在‘公司部门’这个环境之中,而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奥义书》。在《奥义书》中,知识管理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们,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以及追随者来进行的。‘知识获取’的方式是通过观察和讨论来进行的;‘知识保管’则采取存入人们大脑,或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知识传播’则主要通过演讲以及辩论的方式进行的。” 所以,知识管理并不是什么新鲜而时髦的管理概念,而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东西。
信息技术以及它所提供的各种工具当然能为知识管理提供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管理就必须要以信息技术为开端。如果我们过多地孤立地强调和应用所谓的知识管理工具,而没有将知识管理的方法论将使用情境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将看到又一幕“迷信”管理工具或者“谎言”管理工具的滑稽戏上演。尤其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管理咨询业者将有可能和技术工具业者合谋鼓噪将“知识管理”包装成为批着艳装丽服的“管理时尚”。此种严谨的学术名词进入商业领域以后沦落为T台秀角的案例在过去已是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人们通常对新鲜名词的认知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而大众传媒在传播有关的学术概念的时候往往容易受商业公司的左右而丧失审慎把关的能力,而严谨的学术真象只在小范围内传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的事实。
所幸的是,仍然有一些严谨的人们在从事考究的工作,面对鼓躁的时代,他们静默在一旁,将身心投入正本清源、厘清事实与真象的探索旅程。在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领域,小容的朋友林榕航先生就这样一位无怨无悔之人。从《单枪匹马的资本家》开始,到《商务整合》、《电子商务学概论》、《供应链管理》到最新的《知识管理原理》,他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严谨地编撰一套全新的电子商务系列教程。同时,他也成为游历全国的讲学者,为各地EMBA班的企业家学员讲授电子商务理论,和企业家面对面沟通管理实务,并受企业家的邀请主持开发一些大型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的规划和指导。正如知识管理是离不开情境一样,小容相信,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三种情境的融合,将使林榕航的著作更贴近企业管理的真实内在,并明显地区隔于那些躲在象牙塔里的教授组织学生们用剪刀浆糊拼凑起来滥芋充数的教材。
《知识管理原理》(Approach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是林榕航在这几年里花费最多精力的一本书,也是他今后的核心发展方向。正如他在前言里说道:“知识管理10%是技术,20%是流程,70%是文化。这三者可以看成知识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具体的企业中,这三者的结合所产生的非线性宏观效应并不是三个部分简单相加的结果。”因此,如何为这个复杂的东西提供一个全面、系统、而简洁的入门级宏观的框架,成为该书的使命和初衷。
与目前大部分讨论知识管理的书籍不同,作者不仅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回顾和总结,并且将重点放在几个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
首先,作者将整个知识管理的框架定位在管理自然演化到现阶段以后的新的管理思想,它的重点依然是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所以,这是一本讨论新的管理思想的书,而不是讨论信息技术的书。
其次,作者独创地发展了一个基本元素概念序列来澄清关于数据、信息与知识这几个名词之间误解。作者认为存在五个不同的概念层次,那就是“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道德”这五个基本元素,它们都是人脑“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
其三,作者按照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系统观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知识管理。作者所建立的知识管理系统包括实体系统(Physical system)和概念系统(Conceptual system) 两个重要部分。在实体系统中,包括“人”的神经系统、计算机系统和商业系统(业务流程)三个部分。对于这三个部分的不同组合,是知识管理思想有别于信息技术管理思想和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关键。信息技术管理思想只考虑计算机系统和商业流程这两个部分,这就是企业信息系统;而传统管理思想只考虑“人”与商业流程这两个部分。所以,只有结合三者的管理思想——知识管理思想——才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并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问题的管理思想。
其四,作者提出了“知识经营”的一些独特的见地和看法,特别讨论了从个人角度和企业角度的知识资产、知识资本的经营,批判了目前流行的一些国外学者的知识资本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企业的知识管理可以说就是形成和管理企业的知识资产。将知识资产即‘知识’作为‘资本’进行经营,使‘知识’从‘资产’上升为‘资本’,并结合货币资本产生全新的企业资本形式,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使‘知识’成为企业的生产力。这种富有知识的个人知识资产为企业带来的价值与企业付给他们个人的报酬差距是巨大的,这就是知识资本家获得‘价值’的秘密。他与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家获利有本质的区别,那些工业资本家只获得‘剩余价值’,而知识资本家却获得了‘超级价值’。”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对组织的渗透越来越大,使管理者感到不能对这些熟悉的问题浅尝辄止,而应该对其有深层次的、清晰的、系统的认识,并要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管理绩效。基于这样的认识,知识管理才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
作者谦虚地在后记里写下了一段话,“知识管理是传统管理学与IT‘联姻’后的复合型的‘新生儿,这种复合型比先前更具有复杂性。由于知识管理的复杂性,我们并不了解其中许多的微观细节,这就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去探究,使人们真正知道管理学与IT结合后的组织生态规律,以及在21世纪经济环境下这种生态规律的变化与发展,从而可以通过知识管理的方法去管理好各种组织。对于这个艰巨的任务,并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努力可以做到的,在当今经济环境下,那种英雄创造历史的壮举已成为过去,创造未来并不靠单数的‘我’,而是靠复数的‘我们’。因此,本书就如同一个开放的源代码,在此基础上所有的专家学者都可以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