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时代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的观念或许并不算新鲜。对于不少成功的企业来说,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招必备的“杀手锏”。
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似乎正悄然改变着一切。微博、社交网络、维基百科等,越来越多新媒体、新技术破茧而出,不仅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在给只是的创造与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深蓝海域指出,所谓
知识管理,其实是对组织中各种有用知识的系统化管理。组织中的有用知识不仅包括以纸质或电子媒介为载体、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存在于 员工个人的大脑之中、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述的隐性知识,系统化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组织、存储、传播、共享、服务、利用等全过程的管理,形成永不 间断的知识创新、累积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转换与共同提升。
知识管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 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
事实上,在所有的知识中,显性知识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80%甚至以上的,都是隐形知识。因此,企业管理知识一般会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强调的是编 码化策略,也就是尽可能地把知识显性化,并进行知识编码后保存起来,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共享;另一种则把焦点放在隐性知识上,更多强调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 通过人际交流,把隐藏在人们大脑中的知识传递出来。
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1959年首次提出。他预见到社会经济形态将要发生质的跃变——由工业经济迈步向知识性经济。在这个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员工主体将从操 作工人转变为知识工作者。德鲁克认为,20世纪管理学的重要命题是如何提高操作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到了21世纪,管理学的焦点转移到了知识工作者身上。 于是,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内涵得以迅速扩展,逐渐形成多个学派。
首先是狭义
知识管理学派,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管理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知识,如何定义知识,如何存储、转移、共享知识,其 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利用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简单来说,狭义
知识管理学派有两个关注的重点,一是静态的知识,包括组织的记忆、知识库;二是动态的
知识管理,比如如何创造、共享、传递等。
第二个是组织学习学派,更关注“如何学习”,研究各种学习的方法。譬如,探究个人、团队、组织学习方法的差异性,或者知识应用型学习和知识创造型学习之间的区别。
第三是学习型组织学派,研究通过营造何种氛围或机制搭建出一个学习型组织。最有名的研究成果之一,当属由彼得·圣吉 撰写的《第五项修炼》。眼下众多企业从组织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出发,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已成为一大热点。有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00的企业中,40%按 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过;美国排名前25位的公司中,更有80%建立了学习型组织;同时国内不少企业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学习型组织”。
第四个学派是智力资本管理,其重点是以员工和组织的知识为基础,先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随后探究有效管理的方法。 1995年欧洲有一家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叫作AFSSkandia,率先在自己的年报后附上了一份企业智力资本报告,告诉世人:企业市值由财务资产和智力 资本资产两部分组成。
知识管理不是仅局限于管理“知识”这个“物”本身,而是要建立知识从创造、组织、到传播、分享等整个过程的管理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实践中我们发现,
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倡导鼓励知识创造的文化和组织体系,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交流的氛围,并在这 个过程中,让知识得到充分强化和增值。其实,每个员工都是各自工作领域的“专家”,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掘每个人的潜能,以创造性的工作提升公司经营业 绩,是企业注重的领域。
数字时代的到来,让新媒体广为普及。对于
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和冲击很大。从知识产生阶段来看,眼下正当红的,就是“用户 产生内容”,这就与之前差别很大,显示出知识大众化的趋势。在存储的方式上,原先知识都停留在文档、书籍中,现在都储存在网络里。更为重要的是,搜索技术 的出现使知识可以轻易地被利用起来,传播得更快。
最近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让知识的来源不限于集中的网络知识库或者官方数据源,而是逐渐人人分享、搜索、通过朋友来得到知识。下一阶段,移动化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知识的获取变得“随时随地”,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知识学习和分享。
随着IT技术的发展,企业内原先局限于个人的
知识管理,已拓展到部门、团队
知识管理的层面。相较于传统组织而言,跨国公司由于内部组织结构繁多,可能存在 技术中心在亚洲、销售中心在美洲、研发中心在欧洲的情况,因此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就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知识创造、转移、共享过程。要知 道,跨文化、跨边界的
知识管理难度非常大。
社会化的知识分享平台一般需要大众参与,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要形成商业模式较难。可以考虑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例如针对婴幼儿不同的 年龄段、个性特点等提供早教知识服务,年轻家长可能愿意为此付费,还可能会有广告商加入;二是在知识分享平台打造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社会化商务功能,吸引厂 家赞助、推销产品等。
鼓励利用知识分享平台,集体创造、分享免费知识本身无可厚非,但有个“槛儿”不得不提——知识产权。商家出于自己盈利目的,希望平台上的知识越多越好,却 仅仅要求上传个体自己承诺“知识产权无纠纷”,这其中暗藏了不少问题。我认为,秉着企业社会责任,知识分享平台必须要有审查机制,而且对于公开出版发行的 知识,还是要走收费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