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张斌院长做《知识管理实施的路径》主题发言

2017-01-17 15:57

张斌院长做《知识管理实施的路径》主题发言
 
       张斌, 1967年3月出生,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档案学会理事、档案学 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高级访问学者。曾荣获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国家精品课程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张院长在2014n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中,以《知识管理实施的路径》为主题,做了以下重点发言:
       实施知识管理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这个问题在知识管理中是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有些企业中间直接成立知识管理的部门,或者由老总或分管的副总来推动知识管理,从上而下来进行选择。第二种方式,有的企业,在管理中间涉及知识管理的部门有 风险,在知识管理的中间实施了一种由业务部门、由个人或者由具体的单位,他们来在业务实施知识管理,通过各个部门的知识管理在网上形成公司的总体的职责。
        这里边我们看到,实际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可能在座的做知识管理人研究这个,当时我们在教学中间,我们选择了中国惠普和惠普总部这样一个案例,在这个案 例中间,我们发现中国惠普采用了自上而下的这种方式,比如高建华,当时惠普成立知识管理部门,从上到下来推动。我们相信,在惠普的总部,他们主要采用的自 下而上的方式,所谓自下而上的方式,在惠普总部没有CKO的职位,也没有一个高层专人来负责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项目主要是由业务部门为解决具体问题而发 起的,同时在惠普总部成立培训师交易站,由惠普教育组织基层员工所建立的。
        从效果来看,我们看到,在不同的企业有两种路径,我们今天在讲这种路径,还要和大家分享。实际上我们在日本的有些企业实施管理中间,选择了第三条路径,这第 三条路径,我们案例研究中间比较少,没有作为主要的研究,大家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在日本一些企业选择叫承上启下式的这个路径,他认为,知识管理既不适合 在上层往下推,也不适合从基层往上走,这种人承上启下,是由企业的中层管理来进行推动。因为中层正好既了解企业的战略,他同时也懂得部门的业务,所以在日 本的一些企业,他们提出了第三条路径。这两条路径实际上做了一下对比的分析,我们从动机、高层的态度等等,这几个方面做了大概分析,自上而下方式从动机来 说,从企业整体长远的角度提升它的竞争力,我们今天讲的大家比较熟悉做顶层设计的。
       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多为了解决具体的业务问题入手,从高层的态度来说,自上而下是一种主动的去促进,而对于自下而上的方式采用默认许可的并且支持,由各个部 门来。基层的态度,基层 往往觉得比较被动,难免消极对待,自下而上的方式主动性推进,积极性比较高。动力源泉,自上而下是高层的权威,自下而上是基层的主 动性。从持久性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完全是自下而上,基层没有响应,只能出现高层只要变动,可能知识管理的认清就不会有,这里边看到很多的案例,像中国惠普 和高建华退出惠普以后,实际上在中国惠普知识管理就搁起来了。
       从第二种方式来说,员工自发主动去做,所以惯性时间比较长的。从战略规划来说,第一种方式相对来说规划性比较强,自下而上可能走一步看一步,从变革程度是全 局的,自下而上是局部的,部门的,前者是长远,短期的效果难以显现,在基层来说,局部的效果看的比较清晰的。风险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风险比较大,是设相 关的人员和机构,第二个方式,可能风险相对较小。但是每个企业选择不同的路径根据自己的特点。我们研究知识管理的早期,在探讨中间,我们有一些观点,希望 企业做一个比较大的完整知识管理的体系,近几年,我们在做教育中间我们会发现,实际上知识管理,应该是更多基于流程,基于企业的业务,所以在教学中间,在 企业做咨询中间更多是会帮助企业寻找最核心的业务中间,他怎么去做知识管理。而不是建议它一定要成立非常宏大的机构怎么去做,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我们要考虑,我们到底是从文化入手,还是技术来起步。
       在实施管理中间我们看到不同的企业采用两种不同选择的路径。在中国的企业,我们觉得很多企业可能会选择第二种路径,就是从技术来起步。这种路径特别是在我们 接触的一些企业中间,知识管理很多人提到这样的,老总特别关注,知识管理怎么很快的产生效果,产生效果或者说做出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中国很多企业,特 别是老总喜欢看一些可以显现的一些东西,这里边我觉得,早期很多企业在实施中间很快的上一个系统,因为可以跟老板说,我们上了系统,我们有知识库,有一个 知识社区,有一个分享的平台等等,似乎老总可以看见。
第一种方式,从文化入手的方式,同样在惠普看见了,高建华选择了第一种方式,第一种方式选择有很大的难度,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看不出效果,从文化入手非常 难。在知识管理中间大家能够感受到,现在我们能够看到国外的最好的一些企业做知识管理的,它的方法、技术都能够看得见,但是在座可能有很多企业做知识管 理,大家会发现,同样美国企业同样的方法拿到我们来并不适用,做得效果并不好。在国外很多企业在知识管理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叫知识社区,在国外应该说 做得是比较好的,但是拿到中国来,在一些企业,有的企业推出知识社区以后,有一段时间,老总忍受不了,不能容忍很多的员工在上班期间在知识社区趴着。
       在国外世界银行知识社区做得非常好,这个知识社区很活跃,世界银行员工主动在知识社区分享知识。大家会看到,他的知识社区探讨专业相关的,在中国企业会有变 化,可能会有些员工在知识社区聊的不专业的东西,我也调研过一些企业,包括在一个知识社区,还有知识库的架构中间,这个企业后来鼓励员工上传知识,后来看 了他的知识库发现,超过一半我们认为不是企业的核心知识,很多员工在知识社区的提交的很多文档说起来很可笑,比如如何养生、美容,哪家餐馆好吃等等。逼的 很多老板关掉,知识社区是在知识管理中间非常重要的平台,我们没有把它做好。这里边我们认为很重要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因此有 一种观点,他们提出来,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相应的知识管理的文化的支撑,这个知识管理的做不下去,尽管有一些方法,有平台但是做不好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 上是比较赞同的。这些年讲知识管理的中间,特别会跟一些企业谈到知识管理的文化的东西,有些东西很长的时间,短时间无法见效的。
 我们发现知识管理在美国的一些企业可能做得比较成功?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有一些文化并不是这个企业自身营造的,而是在美国的这种文化氛围中间,已经形成的 一种东西。比如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在知识管理中间谈到员工分享很困难,大家愿意保守的秘密和诀窍好一些,美国好一些,美国有知识产权,有法律的体系,跟美 国的学者交流,他们经常谈一些,我今天在会上发布一个观点提出来,其它的老师只要参加这个会议以后,他就不会把这个老师的观点拿发表文章。在我们国家出 现,当我这个说出来,只要没有发表文章,在座的有些人手快发表,甚至不提你的名字。在美国即使用你的观点,注上,在哪一天,在谁的论坛上提出的观点。实际 上同样的道理,美国在知识共享中间,它的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非常强,而我们可能做不到这一点,很多人不愿意分享知识。这个我觉得文化对我们知识管理的影响。但是在中国企业形成知识管理的文化其实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或者要慢慢的去影响它。现在逐步好一些,但是我觉得我们文化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像经常举 的案例。
        在美国,人们的法制意识本身的文化,已经渗透人的血液中间。那一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有一个小学期,圣诞节到4月份有一个小学期,这个分校贴一个公 告,这个学期在我这个食堂吃饭的学生享受免费的政策,鼓励大家来。在美国买东西要加税,我关注了一下,它这个免税,给学生免税,给老师不免税,访问也要免 税,他们怎么管,在他很简单,端着盘子到出口收银这一块,收银都是学生在打工,所以我在观察要不要查学生证,后来没有这个环节,这个很简单,美国人提到简 单管理,到中国不行了,我们的体系比较复杂。所谓简单管理,他只增加一个小环节,学生在收银的时候多说一句话,你是学生吗?你说是,就5美元,你说不,就 消费乘8%,就这么简单。我就问一个很年轻的老师,看着像博士生或者学生,你说是,会不会免,他很严肃说了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老师会说自己是学生,搞得 我非常尴尬,这就是他的文化。
 我们会发现,在美国一些企业,他为什么直接上系统,为什么没有文化,没有从文化入手,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文化不需要去投机。我们想着美国这么做,先上系统,实 际上会发现,你的效果就不如它。这里边怎样把这两者兼容好,协调好。在因此知识管理中间推技术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去宣传,引导你的老板在不同的场合灌输, 要去宣传知识管理的一些文化。当然这个路比较长,这两种方式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是精神层面的,到制度层面,一直到行为,实际上最边缘的我 们认为技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当然技术的方式效果明显,比较快,但是实际上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支撑,技术的东西很难实现的。所以这是我们的理解,从核 心层到中层、浅层到表层,从文化入手有自己的一些方式,从技术入手有自己的方式,这个不再自己展开了,因为时间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但是早期的时候出现这两种争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部门的事情还是大家的事情。
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应该把知识管理融入业务流程之中,还是游离业务流程之外,早期的时候,当时做了一个中国知识管理15年,把分为三个阶 段,1998年到2003年,是概念的导入阶段,从2003年到2008年,从2003年开始联想、新华信成立知识管理部门,2003年到2008年是一 部分企业,或者一部分企业做知识管理。到2008年以后,发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很多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反思,到2008年以后,有些企业做得知识管理没有 用,有些觉得知识管理很有用,到2008年发生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很重要的原因源于很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从2003年到2008年,五年的时间,有些企 业成功的,有些企业没有成功的,这里有很多的问题,有些企业把知识管理做成知识管理,为知识管理而知识管理,游离于业务流程之外,接触不同的企业,其中有 一个航天方面的企业,做知识管理后来发现,他们做了一个知识库,他们发现航天的专家和部门的人员并不来使用,他们就觉得很奇怪到底怎么回事,请了有院士, 就告诉他,实际上你们所做得知识库,这个知识,你们并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在业务中间最常用的,他们会发现,有些知识是过时的,不能更新。这个企业问 我,你需要聘请外部的专家帮你们来把脉。
到2008年以后,很多企业关注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第一代很多上系统建立机构,做比较庞大的知识管理体系。第二代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有几点,我们看到 第一点,更多的企业关注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的关系,所以这是一个。第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在知识管理的应用,第一代中间,我们觉得非常好的知识管理 的工具,很多企业的抛弃了,用新的一些,这里边包括一些在大数据环境下,我们实际上知识挖掘很多工具发生了变化,跟以前是不一样的。所谓过去静态的数据库 和知识库的,很多企业觉得吃力不讨好,下面有一些分享,像一个北京外事办的姜伟主任分享在数据挖掘一些技术。再一个变化,2008年以后,写了一个知识管 理的企业,很多企业原来前五年模仿美国的方法,现在需要做调整,这是第三个路径,我个人觉得应该融入业务流程之中。
第四个问题,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到底哪一个应该先做。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知识管理界也一直探讨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发表经典的论文,实际上也是我们研究知识管理的模式非 常重要的一篇文献,他调研,在美国知识管理中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选择叫编码化,以显性知识为主,第二个以隐性知识为主的模式。他们也做了几组不同企业的 分析,会发现,并不是同一个类型的行业选择同一个模式,麦肯锡和安德森并不一样,安德森选择第一种模式,麦肯锡选择第二种,不同的企业选择不同的模式,还 有对电脑行业的,惠普和戴尔公司进行调研,发现这两个公司选择不一样的。这两个路径谁好,谁不好,我们很难简单的去判断。在我们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中间,我 们需要做一些,针对不同的单位来做不同的一些路径的选择。总的来说,就是如果你的企业,你的单位,工作的性质更多依赖于显性知识,采用第一种路径。更多的 是隐性知识采用第二种路径。当然不同企业不一样,有可能制造类的企业,相对来说,它的知识的流程化的东西比较成熟,所以第一种模式更好一些。而对一些研究 信用比较长的一些企业来说,比如做新产品开发,还有我经常说,我们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很多是隐性知识,因为显性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显性知识没有多大的 优势,你用的教材、PPT学生都能看到,因此,我认为未来的高校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更重要。实际上对高校来说老师不好当,学生对你的知识面更宽,搜索的更 多。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非常大的不同。在这个作用,老师的观点、建设、对现象的认识,这些学生无法比拟的说。所以大学知识传承很重要的,我认为更重要的 是,我现在课堂更多通过一些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这种案例,或者讨论式的方法去找到一些学习方法,找到研究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可能大学未来要做得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