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8 11:33
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及预测
(一) 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
据有关行业专家预测,到2005年,中国药品需求量将达到2,180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人民币。预计“十五”期间,中国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速度可达到12%左右。
据CIEC分析,促使中国药品消费继续增长的因素最主要有三方面:人口数量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预计到200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3.88亿。1998年全国药品消费总额为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人均用药水平在80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城镇消费总额为918亿元人民币,人均234.35元人民币;农村消费总额为82.39亿元人民币,人均9.49元人民币。按1998年中国人均用药水平80元人民币计算,2000年中国用药总额将达到1,110亿元人民币。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将使2005年药品消费比2000年净增80亿元人民币。
2000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增加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4亿多。目前,老年人药品消费占中国全国药品消费的50%以上。按现行老年人的用药水平每人每年385元人民币计算,到2005年将达到616亿元人民币。5年间将增长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据CIEC测算,中国城镇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将由1998年的234.35元人民币增长到2000年的273.35元人民币,到2005年将达到400元人民币。2005年人均药品消费将比“九五”期末增长47%,消费总额增长约为660亿元人民币。
据有关行业专家估计,在“十五”期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有可能达到15%的增长速度,即由1998年的人均9.49元人民币增长到2000年的12.55元人民币,到2005年达到25.24元人民币。2005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将比“九五”期间增长100%,消费额增长约11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十五”期间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2000年中国农村人口为8.9亿。如果按中国国家城市化要求计算,“十五”期间按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每年增加1.5%的比例,200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5.2亿,农村人口将达到8.66亿,分别占总人口的37.36%和62.37%,其中城市人口比2000年增加7.5%左右。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也将进一步加速拉动药品消费需求的增长。
从如下两个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中国年人均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占年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是逐年上升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健康时尚观念的加强,人们对于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这将大大促进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据医药行业业内人士分析,影响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几个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继续向好。2001年,金融政策仍将有力支持医药经济的增长。居民人均收入将稳步提高,这将有利于保健品市场和OTC市场的增长。尤其是人口老年化进程加速。将对2001年医药市场带来正面影响。全球经济进一步好转,对中国药品出口十分有利。预计2001年,进口药品金额增幅不会大于2000年的水平。
零售药业格局明显改变。国家鼓励零售企业跨地区连锁经营,其结果必然是零售网络广为覆盖,服务水平提高,药品零售市场规模将随之迅速扩张。农村市场有可能通过零售连锁成为未来医药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法出台势必一石千浪。《药品管理法》的出台将对医药市场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对药品广告管理办法的修改在短期也许会对医药市场的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市场主导药价止跌回稳。2000年7月国家计委出台的《关于改革药品价格管理的意见》的核心是"管放结合",管住医疗保险目录药品价格(甲类由国家计委定价,乙类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定价),放开目录外药品价格,由市场调节。这样一来,药品价格的升降主要靠市场因素决定,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入世带来新的重组热潮。据CIEC分析认为,降低药品进口关税、大型医疗器械取消管制等对医药市场影响不大;但是,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会对医药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因为这意味着封闭多年的医药商业将受副国外企业的冲击,对于经营企业多、小、散、市场开发能力弱的中国医药商业来说,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尽管WTO冲击波有一个缓冲期(2003年以后逐步放开),但相信2001年起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中国医药行业(特别是商业企业)将会采取积极措施,通过资产重组、工商联合等方式组建新的大企业集团,争创新的竞争优势。重组、兼并将是2000-2001年医药市场上的一大热点。
(二) 中医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的市场预测
中医药发展潜力巨大
中药属天然药物,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费用便宜。 “绿色药物”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欢迎。在1998年1月“世界天然药物发展新趋向科学研讨会”上,1000多名天然药物专家一致认为:“天然药物将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举例来说,德国生产的中药银杏叶提取制剂,处方用药量连续数年占德、法、意等西方国家的心血管处方用药之首,银杏叶制剂的全世界销售额达20亿美元;日本人在中国中药古方六神丸的基础上,加入人参、沉香,产品名为“救心丸”,该药品畅销国外,年销售额达1.2亿美元;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向来以严格、挑剔而著称,外来药物极难通过FDA这一关口,然而前一段时间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却能通过FDA预审而进入美国市场。美国FDA近几年来采取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宽容政策,即只要生产植物制剂的厂商能提供该厂产品属于无毒、无害的检测报告,FDA一律放行(尽管目前这些产品只能以“食品添加剂”的名义在市场上销售)。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种种资料表明,发展天然药物前途无限,中药现代化发展潜力前景光明。
生物制药发展前景诱人
生物制品行业是高技术含量的朝阳行业。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基因组、后基因组的研究进展,为新生物制品的开发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生物制品制造业始于1919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生物制品进入高速发展期。全国各地涌现出几百家生物制品企业。生物制品的种类、剂型快速增加,由预防性制品为主(产品60个以上),发展至诊断性制品(200多个)、治疗、保健性制品(40多个)。
目前,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已成为研究开发新生物制品、对老生物制品进行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的主要手段,并已发展出新的独立学科和新兴产业,成为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与此同时,生物制品的世界市场也迅速发展,在整个药品市场中的份额迅速提高,竞争也日趋激烈。致使生物制品行业将不断开发出新的安全性更高的预防制品。如联合疫苗的研制目前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已有四联疫苗和五联疫苗,而六联疫苗即将问世,七联和八联疫苗也正在研究中。这些药品的开发成功可以使得以较少的接种次数预防更多的疾病,也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又如免疫接种今后将不再局限于用来预防感染性疾病,顽固的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毒品依赖及其它一些疾病,可以通过运用对特异性抗原建立免疫的概念来进行治疗和预防;疫苗的概念将不再局限于灭活或减毒的病原微生物,而是纯的蛋白、核酸(如DNA疫苗)、多糖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开发中的生物技术疫苗每年增加品种达44%(66种),用于癌症、艾滋病、类风湿关节炎、镰刀型贫血、骨质疏松、百日咳、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血液制品方面,国外已上市了重组的人凝血酶因子,重组人血白蛋白的研制正在进行,国内天坛生物的"人血代用品"项目也在进行当中。今后,基因工程的血液制品将有可能取代目前从血液中提取的制品,使用更安全,经济价值更可观。
诊断试剂在未来医疗检测中的比例会大幅度提高。伴随新技术的出现和功能基因的不断发现,将会涌现越来越多使用便捷、检测灵敏、精确的新型诊断试剂(盒)。如PCR技术的发明,不但极大地推动了DNA重组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创立了诊断技术新门类。核酸诊断使得能够从小量样品中探测微量的病原微生物、探寻特殊基因的蛛丝马迹,大大扩展了诊断/检测范围,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荧光定量PCR技术,又从定性检测迈上了可以量化的台阶,仪器更先进,操作更便捷。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1998年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生物芯片技术,在基因诊断领域的优势显而易见,人类遗传病、癌症等疾病,均是基因发生某种变异、基因差异表达的后果,随着基因研究的进展,将开发出许多诊断应用型的生物芯片(DNA芯片、抗原/抗体芯片、细胞/组织芯片等)。可以预见,新的生物技术还会出现并加以利用,因此,诊断试剂所蕴藏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勿庸置疑,生物工程产品的发展前景无限。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竟相追逐的投资热点,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医疗器械升势强劲
据中国医药行业权威部门预测,2001年-2005年期间,中国主要医疗仪器设备的生产和销售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也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和突破。2000年中国医药器械完成的工业产值163.23亿元人民币,比1999年的133.26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2.5%。特别是近5年,中国医疗器械工业的利税的增长速度高达33%,超过了销售额的增长速度。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规模已达548亿元人民币/年,其中高技术医疗设备约为100亿元人民币/年,并且正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增长。从当前国际医疗器械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导管类器械、机能恢复辅助器械、激光类器械等和化学合成类聚合物则代表着当前国际医疗器械的最新潮流。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等卫生机构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对现有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中国医疗器械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将大大促进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并成为医药行业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