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2 17:06
零售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发展概况
(一)行业发展变迁
1980年,国家有关部门允许社会待业人员走街串巷从事农副产品收售活动,以缓解零售网点不足的矛盾。随后,国家将“个体经营”单列为一种经济类型。从此,中国零售业打破了长期以来国有、集体经济垄断经营,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个体有证摊贩为辅的零售格局。1983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公有制经济零售额所占比重为9.23%,比1978年下降5个百分点;个体经济零售额占3.1%,比1978年上升2.9个百分点。个体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受到的限制比较多。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要求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实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中国零售业开始进入实质性的改革发展阶段,对小型国有零售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对个体和私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到198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个体经济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9.6%上升到15.3%。
进入90年代,中国零售业发展跨入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9月,国务院首次允许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和5个经济特区试办一至两个外商投资商业企业。
外商独资零售业的进入,不仅给中国零售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给国有零售企业增加了巨大的压力。最近两年,一批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零售业,通过重组、联合、兼并、入股等形式组建股份制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经营方式上采取物流配送、自营出口,旧货交易、商品代理等先进的营销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商品销售,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同时,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稳定市场、平抑物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些新的零售业态相继活跃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如连锁超市、仓储商店、专卖店、专业店、便民店、特许经营店以及最近出现的大卖场等,以其经营范围广、市场价位低、商品质量高、选择余地大、服务态度好、购物方便吸引顾客,销售态势呈直线上升。
个体、私营、外商投资经济已成为中国零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国个体商业已发展到1529.4万户,从业人员2755.3万人;私营企业49.9万户,从业人员559.3万人;外商投资商业企业1499户,认缴出资额为90915万美元。1999年,个体经济所占比重已由1995年的30.3%上升到1999年的39.4%;私营经济由1995年的2.5%上升到1999年的5.7%;外商投资经济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0.5%上升到1999年的0.9%。个体、私营、外商等非国有经济快速增长,大大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
(二)行业发展特征
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计划体制的困扰和制约,国有零售业的发展仍较落后,结构不甚合理,购销形式单调,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实行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进入90年代,中国零售业发展跨入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9月,国务院首次允许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和5个经济特区各试办一至两个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从1995年开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在中国的出现及迅速扩张,外商独资商业企业很快打开了中国零售业的大门。至此,中国零售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外商、港澳台投资等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业态、开放式、竞争型的零售新格局。199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35亿元中,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集体经济零售额11611.1亿元(包括国有控股),比上年同期下降1.6%;个体、私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零售额1457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其中,私营经济零售额1772.8亿元,外商投资经济零售额283.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3%和25.7%。
2、多种业态共同竞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爆发了一场综合性的零售革命,仅是三五年的时间,中国零售业业态已由单一的百货店业态发展为以百货店为主的多业态格局。目前,中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有: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购物中心等。据内贸系统统计,到1999年底,全国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百货店有300多家,其中,近百家超过3亿元,十几家超过10亿元。经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有连锁公司1150个,连锁店铺21500多家,比上年增长43%,仓储式商场有800余家。但是,中国零售业态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二是部分新型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差距。中国目前超级市场的状况就突出地说明了这一点。总体而言,超市不仅营业面积小,经营品种少,大多以日用工业品为主,很少经营生鲜食品;而且经营设施简陋,流通加工程度低,配送中心少。此外,中国的便利店主要以立地于居民区的杂货店为主。连锁化程度低,而且不是24小时营业,因此,与国外的便利店也有较大的差距。
3、连锁经营发展迅速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了连锁概念,并随之产生了连锁经营组织。目前,连锁经营不仅受到许多零售企业的青睐,而且也得到流通管理当局的重视,并制定许多政策,以推动中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零售业的连锁经营发展很快,并出现了各种业态的连锁经营组织,有百货店连锁、便利店连锁、超级市场连锁等。1999年全国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销售额超过600亿元,占到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2%以上。
4、零售业已成为高度竞争性的行业
流通体制改革发展至今,中国零售业已成为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其特点:一是零售网点数量的持续增长。1997年全国商业零售网点数近1500万个,1998年为1660万个,1999年达到1780万个,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二是单个企业规模的相对扩大和连锁经营形式的迅速发展。1991年全国只有两家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商店,而到1999年全国已有20家之多。三是行业平均经营利润率逐步降低。1991�1995年全国零售业平均利润率为15%,1997年已下降至5%左右,亏损面超过25%;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238家大型百货零售业的统计,零售额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的有146家,占61.3%%;下降面比上年同期扩大16.7%;这238家大型零售业企业总体实现利润26.0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4%,亏损面比上年增加17.4%。四是商店倒闭现象已从小商店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商店。和其它大多数行业一样,目前零售业不仅遭受竞争对手竞争,还面临着由于市场竞争而形成的进入威胁和替代威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零售行业尤其是大型零售商店大规模投资,相对于大规模商业设施的不断涌现,顾客消费水平的增加却缓慢得多,零售业的竞争不可避免地趋向白热化。
(三)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零售业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面临的困难很大,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旧体制的影响尚未摆脱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一些老国有零售企业在经营模式、经营形式上机制不活、观念陈旧、管理落后,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缺乏创新与开发意识,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精神。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拓宽,终究会被新的零售业态或外商零售集团挤垮。
2、总量控制不严,经济布局不合理,市场竞争激烈
近两年,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和部门把投资的目光放到了兴建大型商场上。而各地区、各部门对新建大型商场的审批制度不严,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造成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商场林立、竞争激烈、资源浪费、效益滑坡。特别是在消费需求不足、商品销售增长不快的情况下,各商场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增加企业经济实力,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相互压价。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
从城乡零售业态看,大城市上规模、上档次的零售商场过份集中,广大农村零售网点严重不足,而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山区,根本没有零售网点,严重影响农民生活,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各种经济类型的零售业之间负担不均衡,竞争不公平。负担重是国有零售业的一个重大问题。建国以来,国有零售业一直承担着安置社会就业、离退休职工养老和代办社会福利事业以及税赋等责任,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非国有经济零售业的负担与国有零售业比较,相对较低。国家为了给零售业注入新的经济活力,扶持个体、私营、外商投资零售业发展,在税收上实行倾斜政策。面对这种税负不统一,竞争不公平的格局,国有零售业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很难改善现状。
3、市场定位雷同,经营方式缺少特色,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从近几年中国零售业发展情况看,绝大多数大型零售商场的经营范围、品种档次、商品结构、经营方式都趋同。企业缺乏自己的经营特色,缺乏创新精神,这种大众化的趋同带来的不良后果,一是资源浪费严重,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二是企业之间价格竞争加剧。大家都来挤占同一个市场,在社会购买力一定的条件下,各企业经营的品种如果没有太大差别,只能加剧在价格和服务上的竞争,导致企业效益下降,企业发展后劲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