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信息孤岛 我们应拿什么拯救

2017-03-18 17:33

引言:

曾几何时,追逐利润的IT企业和急欲转换角色的政府共同推动了一场电子政务总动员。在经历了最初的繁华喧闹后,电子政务热回归平静,人们都在反思:电子和政务谁更重要?电子政务如何才能真正为民服务?如何使这次由上而下的投资热潮转化成切实的产业推动力?

这样的反思表明,中国电子政务正在逐渐回归理性。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各方力量不容忽视。而自从2002年举办首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以来,《互联网周刊》就扮演了电子政务推动者和鞭策者的双重作用。2005年9月,“2005(第四届)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将在北京再续圣火,这将是本年度国内电子政务领域最为盛大的一场思想盛宴,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专家学者、传媒精英将汇聚一堂,共商产业大计。

本刊将从2005年7月4日起,陆续刊发“2005(第四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系列报道,并于9月26日推出大型综合报道《中国电子政务IT100强》专刊。

2005年4月30日上午,人们都已经放松心情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五一”长假,河北省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三楼会议室内,省信息办的几位领导却在紧张地开会。因为“五一”过后,国务院信息办领导就要专程来对河北省信息资源规划的试点进行评审,而引起国信办专家如此重视的,就是这次试点在解决电子政务信息孤岛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信息孤岛问题,早已成为目前阻碍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到了2005年,在电子政务发展了6年后,业界反而出现了一种危言,“电子政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各地普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甚至导致一些地方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步履维艰,进退两难。

由“纵”转“横”

电子政务,往往是“电子”和“政务”两张皮,这种割裂现象的存在早已不是个别案例,而政府间跨部门间的合作,是让所有电子政务从业者最头痛的问题。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柏华在接触某市税务部门的领导时,这位领导倒出了自己的“苦水”。该市的税务部门已经有几十个信息化系统了,而较为重要的系统,其实只占其中的1/40,众多凌乱的系统因为发挥不了作用而亟待整合。

信息孤岛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由于信息化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计算机应用的初级阶段,围绕一项项业务工作,开发或引进了一个个应用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一般不会统一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产生“信息孤岛”是在所难免的,但可怕的是如果信息化建设总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却不向前发展,就会导致原有的“信息孤岛”还未消除,而新的“信息孤岛”又不断出现,积重难返,从而陷入信息化的“IT黑洞”中,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金的严重浪费。

现在,跨部门间合作的难题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是摸不到“石头”。今年6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公共服务高峰论坛”上,今年的主题就是讨论政府跨部门的合作鸿沟该如何解决,来自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化领导都迫切希望能学习到别人的成功经验。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的乔治刚主任正是抱着这种心情来到会上。设身处地的为乔治刚想一想,就不难明白跨部门合作的困难:各个系统建设的时间参差不齐,有些是几年前建的,技术落后,也有些是新建的。所有系统的设计架构、标准、开放度、伸缩性都不一样,包括政府部门流程的改变,再涉及到部门利益,使得打通部门间的系统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乔治刚认为各个部门间的边界要想打通,其实意味着两个层面的打通,第一个层面是信息共享的打通,由于不涉及到业务流程的改造,这个打通还相对容易;而如果要涉及到跨部门业务的流程衔接,必然会涉及到业务逻辑的打通,这才是最难的。厦门信息产业局局长吴杰也曾面临这种苦恼:“当面对上百个系统,在观念、水平、意识都不同的时候,我常常感觉这是一条不归路,根本走不通。”

但是,一条路走不通,并不意味着条条道路都走不通。上海市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其思路是由“纵向系统”改成“横向系统”。乔治刚告诉本刊记者,上海现在正在尝试以区域为单位,以项目为最终的信息化建设目标,把各个部门的一把手召集起来组成信息化项目领导小组,保证自己部门在一个项目中的互联问题。

实践证明上海市的做法卓有成效。“我们在一些区域里构筑一个集中的平台,只建设一个集中的数据库,各个部门在逻辑上都可以连上来,都可以用。例如社会的救助系统,涉及到十多个部门,由于各个系统分散管理,造成重复享受救助的情况非常多。”乔治刚说,“现在我们尝试以一个区域为单位,把所有这个区域公民的信息写入一个数据库,这样无论是社会救助、劳动人事等就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完成。”

乔治刚去年曾经到韩国学习过,他发现韩国政府就是在建一些面向市、郡、县的系统,用一个完整的平台去构建,这样不仅技术上的问题完全解决掉了,而且投入的成本也比较低。

消除鸿沟需要“忘我”

无独有偶,文章开头提到的河北省的信息资源规划项目在“信息孤岛”的问题方面也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2005年1月11日至4月27日期间,除春节放假外,共有96个日日夜夜,省信息办、发改委、农业厅和卫生厅的工作人员,被统一集中在了石家庄华北大厦7层,封闭了三个月,食宿都在那里。而信息办能有这么大的协调力度,在省一级还是首次。河北省信息资源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省信息办副主任甘中达表示,试点虽然只有三个应用系统,但具体业务涉及了50多个部门,所有工作人员在统一软件工具的支持下,按统一的规范和进度要求共同完成了项目。

项目完成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安耕、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杜维成、卫生部信息中心副处长黄东祖等联合评议后一致认为,“该试点项目在省级电子政务建设领域尚属首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河北省的实践切中了要害。由于在跨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中,例如税务、海关、工商等部门都是平级关系,沟通成为最大的难题。正如吴杰所说,“各个部门间谁都不可能听谁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第三方来推动,而这个第三方则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的授权。”因此由各个部门领导共同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就变为了解决跨部门鸿沟的核心所在。

中国海关总署总工程师杨国勋认为,做信息化要“忘我”,要以服务的心态来做,尽量不干涉各部委的业务,先把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做起来。

对于杨国勋的思路,思科公司副总裁吴锡源非常认同,“海关的整个电子通关系统涉及的部门很多,包括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等等。而要真正推动电子政务,绝对不是只涉及单一部门,所有的部门都必须同心协力。同心协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忘记自我,忘掉自己的利益和所谓的本位主义,这是很难的。为什么电子口岸能做好?就是因为忘我,忘了自己的存在,忘了自己本身的利益,不干涉别的部委,不干涉别的党委,这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这里就牵涉到了信息的价值。因为政府部门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信息成为一种资源,于是各部门就把这些信息资源看成是自己的“信息小金库”,部门中的权利也恰恰是从这些“小金库”中来。只有把信息的“小金库”,建成各个部门共享的“大金库”,才有可能更好地理顺跨部门间的业务关系,就像当年银行系统最终走向了“数据大集中”一样。

基于这种思想,吴杰认为搞好电子政务最好的方法是,把基础建设和业务建设分开,如基础网络、服务器、呼叫中心等,都要由一个比较中立的第三方来负责建设,而具体的应用则由各业务部门自己做。因为各部门的职责和管辖范围都不同,所以各种应用是不会重复的,重复的只有基础建设的投资。如果分开来做,不仅采购能节省很多费用,在流程上也更顺畅。

不过,这种大集中模式对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电脑中心灾难发生,受到影响的将是全国或全省范围的全部分支机构和几乎所有的应用,这必将对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存储网络基础设施必须提供高性能和可扩展性。毫无疑问,对试图解决信息孤岛难题的地方信息办来说,新的挑战又来了。

来源:eNet硅谷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