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2 10:44
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 王恩东
浪潮将技术创新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浪潮着眼于未来五年左右的前瞻性技术跟踪与研究。同时,浪潮在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也展开长远研究。一般来说,一种产品的创新空间永远不会丧失,即使某些看似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创新,只要满足了市场需求,那它就是自主创新。
浪潮在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还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增强企业的竞争防御能力,就要形成自身的知识产权。为此,我们从管理上和制度上采取了创新。浪潮现在建立了健全的申报、奖励等一系列刺激专利技术新生的制度与方法。创新已经成为浪潮企业文化的灵魂。
另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要做大做强,自主创新就必须专注,扎根到某一个领域。发现市场需求,就努力去做,遇到问题就尽全力解决,这样解决的问题也就转变为创新技术,从而企业进入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力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我们认为,建立一种基于“产、学、研、用、政”合作的创新体系或体制是非常关键的。拿曙光服务器来说,我们除了与以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保持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外,同科技部、众多行业用户的合作也是非常紧密的。如果没有863计划的支持,曙光超级计算机走不到今天;如果没有上海超算、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高校等用户的支持,甚至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介入,我们的高性能计算机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普及。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帮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政府一方面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如社会舆论导向和创新文化营造、产业创新的整体规划,甚至创新型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国人身土不二的意识;其次,政府在产学研合作链的有效组织、创新支持资金的合理分配、政府采购的大力支持、反垄断法的出台与实施等与企业创新直接相关的实际举措上要加快步伐。
曙光是个崇尚创新的IT企业。我们会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合作的融合,一方面同英特尔、AMD等国际巨头保持开放、平等、双赢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保持产品技术创新的传统优势,加强管理和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成就举世公认。然而,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发展过程中的科技约束?技术瓶颈是迄今仍未穿越的关隘? “无芯之痛”成了多年来中华民族切肤的痛楚。中国目前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核心问题,仍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们所处的芯片产业,对这一点的认识尤其深刻。在芯片产业的发展中,核心技术长期被国际巨头把持,中国企业身在其中,步履维艰。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在核心技术上改变长久以来对国外进口的依赖。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的芯片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它们和越来越多拥有核心自主技术的企业一起,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创造力。
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下,走出国门,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领舞,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的长远追求。因为在世界面前?对中国的了解更多是通过了解中国企业的表现。我们肩上的责任也更重,我们要秉承我们一直珍重的那些价值观:远见、创新、和谐、责任、专注。中国企业在创新中引领着中国的未来,也必将创造世界的未来。
以企业为主体 建设创新体系
创新型国家是目标,自主创新是路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就应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分重要。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紧迫任务摆在面前
企业既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支柱,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其技术创新体系都以企业为主导。中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样必须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体系。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自主创新的市场导向,使产业结构调整趋于合理化;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和科研单位才能及时获悉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准确信息,使产业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起到支撑作用;只有做到产学研一体化,才能有效配置科技资源,为自主创新提供科学的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国IT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勇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比如中星微、用友、信威通信、曙光、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他们中有的通过原始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占领国际市场;有的坚持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打造自主品牌,跻身世界,占领市场。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所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从国际竞争格局来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格局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的企业还没有成为这种自主创新的主体。
任重而道远
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具有其客观规律性。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条件。因此,企业必须也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广大企业家任重而道远。企业要增强主体意识,从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思考技术创新战略,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大企业,要有开展自主创新的决心和信心,力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努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树立榜样。
自主创新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真正的自主创新,就是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在积极跟踪、关注和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还要努力打造自主品牌,依靠自主品牌的积累扩大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的确,有条件的企业都应该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和经费到位。大企业要制定有远见、重创新的研发计划,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好切入点和突破点,注重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与此同时,要通过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开展国际合作的研发环境,建立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利益机制,为企业可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提供配套措施。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