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2 11:21
开栏的话
邮电分营以来,在国家邮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国邮政干部职工发奋图强、锐意进取,我国的邮政事业一年一个台阶地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经济效益逐年攀升,社会效益日益明显,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在业务发展、技术革新、普遍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谱写了我国邮政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篇章。目前,我国邮政发展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为了全面总结我国邮政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坚定全国邮政干部职工加快发展的信心不动摇,本报推出《回首辉煌历程坚定发展信念》专栏,全面展示近年来邮政发展改革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和有益启示,敬请关注,并欢迎踊跃来稿。本期起首先刊出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系列报道。
当今中国邮政,正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信息化建设的辉煌篇章。银行卡联网联合改造工程、电子汇兑系统建设、邮政储蓄统一版本工程、两网互通工程……一系列信息化建设成就,推动着传统邮政的转型和腾飞。抚今追昔,时光倒流,让我们追溯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的源头,一起回顾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艰难而又伟大的历程。
信息化:现代邮政的必然选择
1993年,国务院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启动“三金”工程,在其带动下,当时的邮电部启动了绿卡工程,用计算机技术支持传统的邮政储蓄业务,从此,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开始起步。
20世纪 90年代初,一场信息革命席卷全球,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加速发展。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来临了。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政府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确定了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信息化作了科学的概括:“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信息化的过程是推动社会、经济变革的过程,对企业而言是推动企业变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企业重组、流程再造,也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
1999年 1月中国邮政独立运行后,全行业面临着三年扭亏的巨大压力。市场竞争能力严重不足,企业经营管理薄弱,人员观念陈旧,百业待举,一个传统邮政靠什么转型为现代化邮政?国家邮政局党组总揽全局,高瞻远瞩,提出“科技兴邮”战略,坚持走信息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提出搞绿卡网扩容改造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发挥信息化对邮政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在 2000年全国电子邮政工作座谈会文件中的一句话指出了信息化的方向:“推进邮政信息化一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改造升华传统邮政产业;二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新的业务,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两年来,中国邮政发展的实践更验证了国家局党组的远见卓识。
统一版本:从79%到 97%
在花花绿绿的银行卡中,绿卡从“出生”就只是储蓄卡。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银行卡联网联合改造工程,实现各银行间 POS机、 ATM互联互通。绿卡要不要参与改造?
绿卡要改造成为长城卡、牡丹卡那样的信用卡,与它们共享一个银联卡的名字,难度可想而知。国家局党组认识到,虽然难度大,但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了加入银行卡“俱乐部”的机会,就意味着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以往绿卡独往独来,与其他银行卡不相往来。银联卡改造为绿卡冲破绿色围墙提供了机遇,搭上这班车,就跟上了银行卡开放的潮流。绿卡成为银联卡的一员意味着什么?一位国外学者说过:“连通使你获得更大的独立性,而更大的独立性将促使你获得更广泛的连通。”国家局党组果断决策:参与改造!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绿卡已可以在各大银行的 POS机和 ATM上使用,并且实现了异地跨行交易,正因为参与了银联卡改造,利用银联卡的功能,绿卡打入了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与商业银行卡并驾齐驱。 2004年年底,绿卡累计发卡量达 7000万张,通过绿卡完成的异地年交易额突破 7000亿元。
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由于邮政储蓄应用软件版本“七国八制”,使用多达几十个版本,在跨行跨地区交易时,成功率只有 79%,而差错率高达万分之四十八点六,而当时其他金融机构的平均差错率是万分之五点九。在银监会每月的通报中,邮政储蓄在 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名列倒数第一。异地交易成功率偏低,差错率居高不下,标志着网络整体水平的两个硬指标令人汗颜。
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国家局党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怎么办? 2003年,国家局党组认真分析了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对邮政储蓄业务从长计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进行邮政储蓄应用软件统一版本工程建设。旋即成立了以刘安东为组长,以国家局科技委主任武士雄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一项中国邮政历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参与人员最多、技术要求最高、协调难度最大的信息化工程建设拉开了帷幕。从 2003年 6月到 2004年 12月,全国 31个省(区、市)局分四批成功切换上线,成为中国邮政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今年一季度,统一版本的效应显现:异地交易差错率为万分之零点五四,而其他银行的平均差错率为 5.75个 /万笔。创造了邮储发展史上三个辉煌:邮政储蓄存款增幅创造了邮政储蓄恢复开办以来的第一个首季净增超千亿元的记录,新增储蓄存款达到 1065亿元;跨省(区、市)异地存取款交易创造了首季交易金额超过 2145亿元的记录,交易处理能力全面提升,跨行交易成功率达 97.49%,由原先的末位上升到第五位。统版后邮政储蓄业务发展势头不减, 1~7月累计余额同比增长 21.86 %。
由于决策科学,组织创新,中国邮政仅仅用了约一年半时间就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了覆盖全国 3.2万个联网网点的工程,而其他银行建设类似的工程往往需要 6~8年时间,中国邮政创下了国内业界的奇迹。统一版本工程也被看做是实施“科技兴邮”战略,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提升邮政储蓄品质的标志性工程。
三大战役:抢占制高点
在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中,号称“三大战役”的工程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是“电子汇兑系统建设和改造”、“邮政储蓄统一版本工程”、“电子汇兑邮政储蓄两网互联互通工程”。“三大战役”体现了国家局党组“集中优势资源在重点业务、重点地区率先突破”的战略决策。
邮政储蓄统一版本工程参战人员经常提起国家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安东讲的刘邓大军的故事。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丢掉坛坛罐罐,千里挺进大别山,成为楔入国统区的一根钉子。我军控制中原及大别山,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后方,从而根本改变全国战局,揭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刘安东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商场如战场,靠信息化抢占战略主动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邮政现实生存发展的需要。“三大战役”之所以选择金融业务进行决战,从内部看,是因为它在邮政业务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仅仅是邮政储蓄,就贡献了 80%的邮政业务增长率,关系邮政全局;从外部看,金融领域是竞争最激烈,并且是信息化水平最高的行业,邮政不搞信息化,或者水平不高,就意味着出局,信息化建设关系邮政存亡。
如果在金融业务领域实现突破,就会赢得全局主动。
突破的结果彰显了决策的英明。实施电子汇兑系统工程建设和改造后,改变了传统的汇票传递方式,缩短了汇兑业务时限,特别是开通了 24小时、 2小时以及实时现金到现金的业务,极大地增强了汇兑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目前该系统已经覆盖全国 2468个县,联网网点达 26469个, 7月份日均交易额 4.48亿元。同时,电子汇兑系统与国际接轨,今年 1~7月,国际电子汇兑累计交易量同比增长 88%。实施的统版工程则实现了业务发展速度和服务质量的历史跨越。 2004年电子汇兑与邮政储蓄网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从现金到账户、现金到现金、账户到账户的“全天候”交易。由于互联互通后不再向央行借款支付客户取款现金,仅此一项,邮储一年可以减少开支 7000多万元。“三大战役”环环相扣,密切相关,电子汇兑系统建设和改造打下了邮政信息化的基础,其中高度统一管理,使全网整齐划一,再也不会出现因对国家局方案理解不同,各地工程面目各异,甚至出现“联是联起来了,但不好使”的尴尬局面。统版指明了邮政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明确了“领导挂帅,业务牵头、技术支撑、各负其责、共同推进”及“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经验。两网互通工程,实现了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飞跃,由于邮政具备了从事大型信息化建设的力量和经验,使整个工程做起来轻松多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国邮政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日益完善,在 2001年的全国邮政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国家局党组确定,将邮政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由网络建设、完善设施,转移到扩大应用、提高效益上来,也就是面向生产作业和前台服务,即面向应用的信息化。这一重大决策契合了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是手段,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核心。信息化不是摆设,应用决定着信息化的成败。“三大战役”体现了应用的思路,建成的三个系统对业务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一把手工程”:业务和技术配合默契
中国信息化建设始终是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温家宝总理任本届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上一任组长是朱镕基总理。在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中,局党组把其定位为“领导挂帅、业务牵头、技术支撑”。以统版为例,刘安东亲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各省(区、市)局一把手任各地领导小组组长。武士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只有领导挂帅,才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才能形成统一意志,才会有统一行动。同时领导挂帅才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集资源,集中有限的资源,在中国邮政资金匮乏等相当困难的条件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邮政信息化建设再次印证了这一信息化建设的规律。
刘安东指挥了一次次信息化建设战役。他不仅运筹帷幄,还提出了“要用大工程带动工作作风的大转变和人才素质的大提高,最终促进业务的大发展。”每到战役的关键时刻,都出现在前线,坐镇指挥。 2004年 11月 25日晚,在北京局统一版本上线现场,刘安东看望参战人员,被忘我工作的场面、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眼含热泪,拱手向大家致谢,那场景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
各省(区、市)局也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如统一版本工程,做到一把手挂帅,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业务、技术、工程、计财、人教等部门协调配合,举全局之力,确保了工程的如期完成。
河南省邮政局局长杨海福不仅亲自挂帅,还在全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与 18个市局签订责任书,从制度上明确领导责任,确保第一个上线成功,这一做法后来被各省(区、市)局普遍推行。辽宁省邮政局局长单凯多次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创造了全省 14个城市一次性成功切换上线的记录。
信息化建设中有这样的共识:没有业务部门使用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信息化是“化”不起来的。业务部门必须想用、还要会用。会用就是知道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哪些可以用信息技术支撑,需要信息技术怎样支撑。在国家局邮政储汇局和国家局信息技术局采访,干部职工讲的多是“联合开发”。他们提到业务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有些项目没有投入使用就有可能更改。必须要研究业务、技术的耦合。在几个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国家局及各省(区、市)局的业务、技术部门共同讨论需求,“不是不考虑技术一味强调业务需求”,“不是业务部门你告诉我什么,我就干什么”,而是业务、技术部门的沟通以及对彼此领域深刻的理解,最终找到管理、业务、技术的平衡点,所以才产生了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中的“适度超前需求,保证系统灵活”等前瞻做法。
国家局副局长冯新生谈到邮政信息化建设特色时说,领导挂帅就是强调管理的作用,起决策、协调、监督、推动作用。业务牵头强调从生产作业流程优化开始,进行信息化改造,技术支撑是基础,是信息化的保障。
信息化建设出现了新形势、新情况,中国邮政目前有十多个应用系统上线运行,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生产各个环节的原始数据,进行面向市场等主题的统计分析,用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为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支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家局党组审时度势,于 2004年决定进行财务量收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这标志着信息化建设由面向生产作业和前台服务向面向经营管理和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撑转变。 2005年 8月 19日,量收系统在天津局正式投入使用,中国邮政信息化建设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
来源:中国邮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