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6 13:4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要素进入社会生产领域,一个以知识为基础、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管理模式和制度必将发生新的变革,以适应新的经济形态。本文基于知识管理和组织变革的理论,及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探讨企业管理变革的内容和方向。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最早源于美国,其理念和实践始于19世纪80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出现一些超文本应用系统,依赖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知识管理系统(KMS),以及诸如“知识获取”, “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存在论”等观念。
Yogesh Mathotra 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Karl Erik Sveiby 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知识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David J.Skyrme 认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Vital Knowledge)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的显性的、系统化的管理。它注重于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并使之得到适当的运用。”
从上述知识管理的诸多定义中,许多观点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却不够全面。笔者在赞同Yogesh Mathotra观点的同时,认为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必要掌握其任务和核心。知识管理的任务是要管理好智力装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组织变革理论
所谓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受外在环境的冲击,并配合内在环境的需要,而调整其内部的若干状况,以维持本身的均衡,进而达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目的”。组织变革含有变迁和改革之意,变迁对个人、组织、社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变迁的范围很广,包括科技、价值与态度、目标与需求、资源的可利用性、法律、政治控制等层面。
Lewin认为成功的组织变革应遵循三个步骤:解冻现状,移动到新状态,重新冻结新变革使之持久。Lippitt、Watson及Wesley的计划性变革模式,将Lewin所提的变革模式予以扩大为五个阶段即为:发展变革需要,确定变革关系、厉行变革措施、维持稳定变革、及结束协助关系。Kast与Rosenzweig的变革模式,将变革的程序分为五个阶段,即:感觉有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及变革的执行。综合上述学者对于组织变革之模式,多半遵循Lewin的变革三步骤:解冻、改变与再冻结。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变革的几点思考
企业如何应对未来诡谲多变的环境,日益艰难的经营环境,诚如变革管理所谈到的:改变是唯一不变的铁律。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变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限制,对原有的组织进行创新管理,变革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1.传统以生产为导向逐渐转型为以服务顾客为导向。传统的官僚组织科层制的典型特点是严格的专业分工、部门分工下的业务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大大改观,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专业学科、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多层面的交互式业务过程。因此,官僚式的多层次组织不再有效,需建构跨部门之网状组织,才能打破固定组织之藩篱,相互学习。惟有如此,知识才能快速分享、扩散、利用和再产出。
2.创造学习、交流、分享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与知识,而知识需要分享才会产生倍数效应,有交流才能更完整、有价值;而交流活动通常会受时空之限制,因此必须借助信息科技的运用方能事半功倍。这一切都有赖于变革管理的协助,正是知识管理的导入最后终将成为文化的改变,特别是学习型组织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3.管理制度变革为知识管理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一套规划完善、内容丰富的KM知识库,却无法引发员工的兴趣去使用,已经不是信息流动或者信息技术或知识沉淀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了。惟有透过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机制,并与实际的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才是引发员工热情参与的关键。这就要求,组织不仅要从企业的文化革新上入手,更要从各层级的管理规章制度着手。
总之,知识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因此,变革原有企业文化或加入新的内涵,提供一个让专家互动、知识分享的环境,增加组织的弹性,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才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