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1 15:00
读书虽然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流行文化,但是“书籍崇拜”依然根深蒂固。哪怕已经有无数优秀的内容从互联网上蓬勃涌起,却依然摆脱不掉“浅薄”、“碎片化”、“过眼云烟”的责难。在人们眼中,只有凝聚在书页之中,编织在环环相扣的逻辑推演之中的内容才能称之为知识,而网络上奔流不息的只有无意义的信息、数据。
或许,这就是人类思维的惯性,把作为有限容器本身的书籍当作了知识的唯一载体,当知识从封面、封底的牢笼中逃离出来,分散、孤立的知识点在互联网上织成一张恢宏大网,知识的边界将不复存在。
对于知识的捕猎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期——如果你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话。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网络化的知识(Networked Knowledge)如何增进对商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政府的理解,并且,和人们不得不依赖传统专业知识来源的时代相比,它又怎样做到令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1.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人,是房间本身。
2.从纸质专家的知识模式到网络专家的知识模式的过渡令人不适,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在亲身经历这种混乱的转型。
3.那种能够让群体智慧胜过最聪明个体的多样性,来自于视角(Perspective)和探索方式(Heyristics)的多样性,互联网提供了专家群体所不具备的多样性。
4.我们将图书理想化、浪漫化了,有些人甚至已经过于盲目地迷恋他们。事实是,大多数读者读到的大多数书,都是廉价的、几乎读完即丢的一次性用品。
5.这种分页印刷、装订进而出版的图书所鼓励的思考模式,有很多不足。它们将思想挤压到一条狭长的小径上,驱使读者沿着这条小径前进。与叙述的狭长小径背离的那些观点,就算再有价值,看起来也像是干扰,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书籍只是不够长,不足以让那些长思考自由舒展成它们本来的样子。
6.话题的边界,不再以书的结尾为标志。相反,所有的话题、观点、事实以及知识,都被嵌入到参考、讨论、论证的网络之中,不断地接受测试,反复地被使用。
7.知识不再是那个孤独的作者坐在自家舒服的椅子上传递给读者的内容,也不再是站在教室前面的教授给那些坐在不怎么舒服的椅子上的学生传递的内容。
8.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A到Z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9.我们之所以把知识创造为一个停止点的系统,是因为纸张的特质使之成为可能。但现在,网络上角角落落所遇到的那些链接,彻底改变了知识的结构,改变了我们停止继续发问的理由和所在。
10.下一个达尔文,更有可能是一个数据狂人,而非一个在异域情调的广袤大地上巡游的博物学家。他的工作很可能是公开进行的,不会等到有了最终结论才发表。
11. 在这个丰富性的世界中,知识不再是一座图书馆,而是一个调到符合我们当前兴趣频率的播放列表。它的内容不再永远真实,但是却对完成当下的任务足够有用。
12.网络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还是更蠢了?尽管暂时未有定论,但没有任何一个声称网络让我们变得“浅薄”、“极端”的学者建议我们退回到没有网络的日子,或者将网络弃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