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8 15:23
知识是通过交流、结合而发展的。科学总是在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表明知识的生产需要跨时空的知识交流与结合;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新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地产生于跨学科的交叉领域,这表明跨学科的知识交流与结合促进了知识生产;学生在学习显性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隐性知识,这表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结合与交流产生了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交流与结合导致了大量的产品与生产技术的发明,这表明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交流与结合也促进了知识生产。总之,知识只有被人所掌握,并且被人所利用,才能产生新的知识。各种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对知识生产十分重要。大学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各类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1.促进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发展信息网络,为显性知识的交流奠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由于有现代信息技术可资运用,显性知识管理比较便利,显性知识可以转化为信息,以图书资料、论文、研究报告、电子文件之类的形式储存在图书馆、数据库、信息库中,供人们检索、查阅和利用。借助信息网络将高校内外的大型图书馆、数据库、信息库联结起来,还可以远距离检索、查阅和利用信息化的显性知识。我国正在建设和发展的高等教育信息网就已经将许多高校的图书馆、资料室联结在一起,当高校教师都在网上拥有自己的终端时,大学内外、国内外的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就有了现实的物质基础。
完善知识产品的权益分配制度,促进知识的发现、转化和传播。论文、专著、专利等是大学知识生产的重要产品。对尚处于保护期内的著作权、专利权等加以开发,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类发明创造具有潜在的商业用途,但其本身还不是商品。必须让使用者获得和使用,才能实现商品化、产业化,从而将潜在的商业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商业价值。这类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在市场体制中实现的,有偿使用是基本原则。这就涉及到发明者、资助者、系、院校及公司企业等诸方面的利益。只有在利益的分配对上述各方都具有激励作用时,才能顺利实现交流与共享。大学的知识管理应协调有关各方,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以各方都能接受和满意的方式分担责任、分享利润。这是促进具有商业价值的显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所需要的。为此,大学须在国家和地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内建立和完善本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明确院校、系、教师的责任、义务,保护各方的利益。国内外的一些大学已经开始重视对这类知识的管理,并制定了管理制度。
2.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隐性知识在知识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它难以编码的特点阻碍着交流与共享,可能成为知识生产的瓶颈。高校知识管理只能知难而进,最大限度地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隐性知识难以编码,主要保存在学者、专家们的头脑中,随学者专家的移动而移动,如果缺乏管理,还可能因学者专家的逝世而消失。隐性知识能为高校的科研、教学和应用开发作出多大的贡献,取决于拥有隐性知识的学者专家们的意愿,取决于他们对与他人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态度,取决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取决于他们对高校的知识生产目标的认同程度。为了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在大学管理中应重视人的因素,建立有效的管理方式,激励教师主动工作,对具有奉献精神并奉献了知识的教师给予合理的回报。由于知识生产是非标准化的、创造性的生产,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最有评价能力的只能是高校教师。这就使从外部控制学者、专家的努力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外部控制失灵是由知识生产者与管理者在信息上不对称所决定的。因而,有效的管理方式不是命令、规范、要求他们如何工作,而是激励他们主动工作。激励因素存在于体制、组织和文化中。大学要努力促进信息资料、图书资料和学术的共享和交流,保证教师能及时了解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提供给教师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生活条件等;在学校管理中,减少中间管理层,加强决策层与操作层之间的信息沟通,让教师在知识生产活动中有更大的发言权、决策权等。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特别是要克服急功近利、好逸恶劳的习气,形成对研究工作执着、热忱并全心投入的气氛;克服在学术讨论中谁也不愿冒犯谁,同时谁也不服谁的习俗,形成平心静气讨论学术问题的气氛,等等。
知识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要识别学者专家们拥有哪些隐性知识,以及这些隐性知识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有何意义,并提高这些知识的交流水平和共享程度。以激励为原则的人事管理、师资管理可以提高教师们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意愿,但知识管理还必须探索隐性知识交流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等。如,面对面的交流、学术辩论会、课题讨论会、专家咨询会、研讨式教学辩论;师徒式的学习;信息网上的交流与咨询,等等,这些形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面对面交流、学术辩论会、课题讨论会、专家咨询会、研讨式教学等形式,使参加者共享时间和空间,所有的表达方式如语言、表情、姿势等都在传递信息,所有的感觉器官都在接收信息,思维和直觉也积极参与,同时,交流被及时的刺激和反馈所激发和引导,许多难以言传的知识在这种交流结构中可以被意会,隐性知识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交流与共享。大学知识管理要大力提倡这些形式的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这是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
师徒式的学习是导师引导、指点与个人修炼、体验相结合的。大学生、研究生、助教跟随学有专长的学者、专家参与其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活动,长期视察、探索和体会处理各种问题、各种知识信息的技能、技巧和诀窍,导师及时给以指导与点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领悟到许多难以言传的诀窍。师徒式的学习能在师生间更加系统地传递隐性知识。大学提倡师徒式的学习是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又一有效途径。
信息网络系统也能在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学者、专家在网上参加各种问题的讨论,提出论点、论据、解决办法的时候,其隐性知识就发挥了作用,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共享。在网上利用隐性知识还能克服种族、政治、文化等人际障碍。另一方面,专家们掌握着大量的检索类、know-who类知识,面对具体问题,他们知道从哪里获取相关资料,向谁寻求有益的建议和启发。这类知识并不是文献检索之类的显性知识所能替代的,它是把具体问题同具体文献和人联系起来的知识,比文献索引更具有针对性、选择性、时效性和灵活性,利用起来更经济有效。这类知识可以通过编码转化为索引,但与此同时,上述优势也就减少了。这就是为什么OECD将这类知识列为隐性知识。信息网络为就具体的问题向众多专家求教,以利用他们掌握的检索类知识,为know-who类知识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