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大学的知识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2014-07-18 15:15

大学知识管理的任务是管理各种知识资源

       大学知识生产所需的知识资源可能并不都是已经获得的、可以利用的。大学知识管理的职责是要采取措施,努力获取知识生产所需的知识资源,同时对已获得的、可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使之信息化、网络化,便于利用。
  1.大学知识管理要把校内、校外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范围
  伯顿·克拉克通过对高等教育的跨国比较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是一个由学科专业同院校单位组成的矩阵结构。学者们属于一门学科,及更广泛的学术专业,也归属一个特定的讲座、系,及更大的院校、高等教育系统。这一组织结构也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知识与信息交流结构:知识信息既在学科专业范围内进行跨院校的交流,也在系内、院校内进行跨学科的交流。系内、校内的跨学科交流为交叉学科的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多学科综合应用奠定了基础;学科专业内的跨校交流为最新知识的传播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对保持教学、科研和开发应用的前沿性有着重要作用。显然,这两种交流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极为重要的。
  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既有多部门的合作,也有多学科专业的合作。这样,大学的知识管理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内的知识资源,必须沿着本校各专业的学术联系网络和学校与政府、企业的协作联系网络向校外延伸,将校内、外的知识资源纳入管理范围。
  大学的知识管理可以通过两种渠道向校外延伸,向未获取的知识资源延伸。其一是学术交流。在本校举行学术会议可以将最新的知识汇集到本校;派出学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也可以收集最新的知识成果;加入全国、全球的知识信息网络,可以使知识的汇集和收集广泛地、不间断地进行。其二是教学、研究人员的聘用与交流。专家学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获取校外的隐性知识资源也必须以人员为依托。大学应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而不是局限在本校在职人员中,招聘专职和兼职教学、研究人员;同时将本校教学研究人员派往重要的知识生产中心作长期的学习和访问。
  2.大学既要管理显性知识,又要管理隐性知识
  知识生产通常是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人在掌握显性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有关的能力,形成隐性知识,这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人运用掌握的知识、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又增进了理论的和应用的知识,这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生产离不开两者的结合。显性知识是知识生产的原材料,隐性知识则是处理这些原材料的工具。缺少两类知识中的任何一类,或者两类知识不能结合,知识生产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知识管理不仅仅要管理可编码的显性知识,还要管理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
  3.高校既要管理作为生产资源的知识,又要管理与服务对象、市场需求有关的知识
  现代知识生产,无论是研究、教育培训,还是应用开发,都不以满足好奇心和自娱为主要目的,主要不是自我满足式的探索活动,而是通过满足他人的需求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商品生产活动。知识生产日益商品化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功利色彩淡薄的基础研究,如果没有来自政府、企业的需求和购买也难以为继。商品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否则,其价值将难以实现。知识生产也不例外。获得有关知识产品需求的信息,如政府研究项目指南、企业的科技知识需求、学生的受教育需求等对大学的知识生产日益重要。因此,大学对与需求有关的知识的管理不仅要了解现实对知识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要预测将来对知识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导和创造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在政府、企业、学生日益通过市场模式影响大学知识生产的情况下,大学要通过宣传、游说使政府、企业、学生不过分被眼前利益所束缚,增强对具有长远价值的知识(如基础科学知识)的需求,以克服市场和政府的短期行为对大学知识生产的不利影响。无论是对需求的预测还是引导,都需要掌握政府、企业和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发展规律。对这类知识的管理也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