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2 17:06
中国人绘画讲究三个字,一个是形,一个是意,一个是神。比如画个动物,“形”就是把动物形状、轮廓给勾画出来;“意”就是把内容填进去,比如画马,是画奔马、立马、走马、饮马还是群马。往往最难的还是把“神”,优秀画家和一般画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否把神韵画出来,比如徐悲鸿喜欢画野马,他喜欢野马的自由和那豪放不羁的气质,这些马儿几乎没有马鞍、没有缰绳,这样的考虑不仅从外形显出马的神骏壮美,更是非常到位地把握住了一种自然的野性。所以徐悲鸿先生总结说“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他通过画马体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艺术追求。
以中国画的形意神类比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知识管理落地无非也在“形、意、神”这三个字。什么叫知识管理的“形”呢?就是支撑知识管理的IT架构和基础设施给搭建了起来,有了一个基础平台。什么叫知识管理的“意”呢?就是知识管理在不同业务环节中的个性化应用,比如研发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等等;而知识管理的“神”还在于企业中信任、分享和创新文化的塑造和促成。
但是我们通过在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的考察发现,很多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形意神”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些企业在“形”方面简单地把知识管理理解为“知识档案库”,有人说知识库和垃圾库往往一线之隔,确实有很多企业的知识库最终形成了一潭死水;也有些企业花了数千万建设了包括电子学习、论坛、专家系统、知识地图、搜索等很多功能的知识管理平台,最后只有一个论坛在使用,其他都慢慢死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看来,知识管理徒有其形是很难有效果的,“形”还需要“意”的配合。那么如何寻求知识管理之“意”呢?现在有些企业提出了“基于流程的知识管理”、“流程管道、知识活水”的思路,无疑是能够使知识管理更紧密结合业务和创造业务价值的举措。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一些企业开展了知识标准化工作,比如对销售过程来说,经销商怎么管理、终端怎么管理,所有的东西都变成操作手册,把核心经验都写在手册里面,并对手册里进行不断的调整优化。还比如对很多服装企业来说,都是按照产品季概念来运作的,每一季从开始准备到最终上市,各个环节里头有哪些动作,这些动作里有哪些表单模板、工作输出,都基于流程来固化下来。为了保证固化效果,某些企业还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强制性手段,比如和费用关联的强制,销售代表不填写客户拜访记录,费用就不能报销;比如和奖励机制关联的强制,项目经理不完成项目知识地图的编制,不能申请项目奖励;有些企业甚至有知识审计制度,在明确每个岗位、部门的工作输出的基础上,定期、不定期进行知识输出结果的审计。
但如果在“意”方面,仅仅强调“流程管道、知识活水”,那也是把知识管理行为简单化了。明兹伯格在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组织》中就谈及了组织五种核心的协调机制,即相互调节、直接监督、工作流程标准化、工作输出标准化以及员工技能标准化。
如果一个人单独工作,是不需要任何协调机制的,但如果有了多个人形成了一个小组,就需要“相互调节”机制了,它通过非正式的简单沟通实现对工作的协调,比如独木舟中的两名桨手、网球双打选手等等;随着组织越来越大,非正式相互协调会越来越困难,这时需要一个领导来控制组织工作,这就是“直接监督”,比如足球队11名球员的分工协作,光靠相互调节是不行的,需要场下教练、场上队长的指令。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明兹伯格认为另一个重大转变出现了,这就是对标准化的偏爱。如果工作比较简单和常规,组织会尝试采用“工作流程标准化”来实现协调,比如玩具组装车间的工作就可以用流程来标准化;但如果工作较为复杂,“工作流程标准化”不一定有用武之地,组织会被迫采用“工作输出标准化”的机制――规定工作的结果,靠员工自己控制实现结果的过程。对于极端复杂的情况,工作输出也很难标准化,如果还要求通过标准化进行协调,解决方法就只能是“工作技能标准化”,它间接地实现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输出标准化所直接实现的目标,比如麻醉师和外科医生在手术室内为逼人切除阑尾时,几乎不用交流,凭借其接受过的专业技能培训,他们就知道应从对方那里接过什么器械。如果组织中各项任务根本无法标准化,那就只有重新回到循环的起点,使用最简单但适用性最强的协调机制――“相互调节”。
对于“相互调节”、“直接监督”、“工作流程标准化”、“工作输出标准化”和“工作技能标准化”这五种不同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其相适应的知识管理行为也是有不同特点的,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流程管道、知识活水”这样一种方式,该方式最适合于工作流程标准化的业务,而对于“相互调节”的业务工作就不一定能满足了,它更需要创造出一种和谐合作的工作环境。就比如针对知识管理行为本身而言,从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到创新,沉淀工作相对可以标准化、流程化,但知识创新工作如果完全标准化、流程化可能会反过来局限人们的创新思维。
所以,对“意”而言,前提还是在于深刻理解企业中不同工作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合适的知识管理行为,不断丰富知识管理的内容。
从“意”到“神”还有一段距离,有些企业可能永远达不到“神”的高度,就像某些二、三流画家画的画一样,永远达不到一流画家的水平。对于“神”而言,核心在于知识管理所倡导的“学习、分享、创新”文化的形成。比如,英国石油BP,是国际范围内共认的知识管理最佳实践企业,它把最简单的知识管理行为发挥到极致,其成功之道也正在于坚持简单。比如,事后回顾AAR已经融入了英国石油的血液――“花一些时间在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上,BP喜欢做这样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们喜欢回忆而是因为我们看重回忆的成果”;还比如同行协助――“在BP的某些地方每周都会召开同行交流会。这些交流会有时是针对一个项目的具体问题,有时候会就一个相对大的问题进行研讨 。”
这些行为并没有强制性,要求员工完成某项工作之后必须填写什么、沉淀和输出什么,但反而起到了更大的业务促进作用,它甚至成为了BP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即T型管理――在公司内部自由地分享知识(T的水平部分),同时致力于单个业务单元业绩(T的垂直部分)。BP注重在内部培养成功的T型管理者,让他们学会在这种双向责任产生的紧张中生存,最终获得发展。 BP致力于T型管理的整个故事,就是不断协调管理者的水平和垂直角色之间关系的过程,并且一直演变至今。 通过考察BP的知识管理实践,确实可以说它已经寻觅到了知识管理神韵所在。
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形”是IT、“意”是管理、“神”是文化。IT本身是工具,它只有和企业管理目标相结合,知识管理才能提升到管理高度;也只有和变革转变促成相结合,知识管理才能内化为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