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原创]识从知始:从“涵泳”说起

2007-08-30 13:03

昨天,写《知识广场》“编者的话”,其中有一句,“我们涵泳于知识的海洋”,同事对涵泳陌生,猜测可能是写错了,过来问我,我想了想,听从同事的建议,改为“畅游”,然后从网上找到“涵泳”的解释,发邮件给几位同事了解这个词的涵意。

我在光明网查到的解释是:

涵泳是一个书面语词汇,为古代文论术语,指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和方法,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还可以作为名词使用,是品味、内涵、内蕴的意思。如:因此联想到中国目今 社会上,不但稀见艺术之天才挺生,而且缺乏普遍美感的涵泳。(俞平伯散文)

从知识传播的角度,通俗一些更易于被大众接受,所以不能固执己见,因为自己懂得意思就非要使用,因为知识的传递,是需要对方接受,才能够达到目的。当然这个词语的小众讨论,使得几位同事对这个词有所了解,这也是一桩功德。同事并因此想起《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对朱熹提出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解释: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准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谁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但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其实我对涵泳的了解,就是自《曾国藩家书》起。从读书的角度,“涵泳”无疑是比较高的境界。 从知的角度,如果我们对一个名词不熟悉,可能会形成“知”障,从识的角度,解释是一种必要,也是知识传递的要义。对于事物,如果不知,则到达不了识的地步,就如魏武挥在谈及搜索引擎的时候举例说,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知道“冰岛”,那么是无法在搜索引擎中去用这个词作关键词的,所以,推荐更多的知识,让别人知道,也应是KMER的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