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知识管理——跨国商战中的文化之争

2001-12-02 16:48

知识管理——跨国商战中的文化之争        

原载于:计算机世界

       随着“入世”在即, 中国企业即将面临一场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挑战。有如分析家所说的那样:“除了技术和设施问题,企业在全球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文化问题。”中国企业今天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走向全球化之路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什么?


对话者:
主 持 人:   王向东 《计算机世界》报记者
IT厂商:   施韵涛 德国塔多思公司中国代表处总经理
用 户:    袁学飞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本地化项目负责人
对话主题:  知识管理在全球贸易一体化中的作用如何


施韵涛:把知识管理当成赶时髦是一种误区

袁学飞:中国企业走向全球花时才会真正认识知识管理

主持人:知识管理是今天的热门话题,但是很多人并不是非常了解知识管理的含义和价值。面临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挑战,人们更加关心知识管理将会对未来的跨国商战产生什么样的深刻影响。人们最为关心的一点是,一旦知识管理跨越国界之后,将如何克服不同语言的障碍?

挑战:全球化与本地化同步

主持人: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迈出国门的企业将同时面临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双重挑战。它不仅仅面临复杂的知识管理问题,还有由于本地化与国际化所带来的不同语言的瓶颈。因此,应该如何看待和理解今天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知识管理问题?

施韵涛:今天,大家都知道应该进行知识管理,可是到了实施的时候,很多人却是为了管理知识而去想出一套知识管理的系统。就像有些人上CRM一样,是为了上CRM而上CRM。这其实是一种赶时髦,或者说是一个误区。真正要进行知识管理或是实施一套知识管理系统,你应该想到的是对内为员工提供什么样的知识管理,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对外给合作伙伴提供什么样的交互信息,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果你很清楚对内和对外的目标,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系统来完成其实并不特别重要。
无论是HP还是塔多思,都面临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因为塔多思是一家提供翻译软件的供应商,所以它对全球化与本地化之中的知识管理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HP作为一个国际性的企业,它在全球范围的运作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球化。而全球化落实到具体区域又变成了本地化的问题。同时,HP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比如说在不同的国家推出多语种的产品和多语言间电子商务的挑战。这些问题放到像HP这样的跨国企业身上,就变成了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和如何运用知识管理工具来解决全球化和多语种间的电子商务问题。

其实,从知识管理本身来讲,实现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含的内容也是十分复杂的。我个人认为,知识管理可以分对内和对外两个部分。对外,面向自己的客户和上游供应商,我们需要注重信息收集和快速的查询等方面工作;对内,内部员工包括新老员工,知识的掌握和传承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积累,而是要包括消化、梳理、组织等多个方面。

袁学飞:从HP公司来讲,一向非常注重知识管理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知识管理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二是信息的管理。在人力资源方面,HP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其中包括员工的激励、员工的培训、各项制度的人性化等等。在信息管理方面,HP拥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最核心的技术支持。

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带来知识管理的几个应用趋势: 首先是全球化市场开拓。越来越多的公司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其成功的关键是,企业必须能够有效地、快速地实现本地化。因为今天全球化已从大批量生产转向大量的个性化生产,企业必须按不同地域、不同人的要求定制产品,以满足他们个性化的要求。成功的本地化是撬开新兴市场的关键; 其次是多语言的电子商务。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成本低、覆盖面积大、响应市场快。但是,为了更有效地适应国际化的客户群,你必须把你的网站本地化。业内分析人士发现,Web用户用母语在网上采购的金额是非母语的三倍多; 第三是加快产品上市速度。应用知识管理系统,大多数行业的产品上市时间已从数月降至数周,有时甚至数小时。许多软件公司正在世界同步发行不同语言版的软件,Adobe Systems已要求把首批语言版(法语、德语、日语)的发布时间与美国英语版发布时间的相隔限制在15天内。

机遇: 本地化为产品化增值

主持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人会否定知识的价值,但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工具究竟又能够给企业带来哪些更多的附加价值呢?

袁学飞:在应用知识管理工具实现全球化和本地化方面, HP是一家非常有代表性的企业。因为像HP、微软、IBM这样的国际性企业,在硬件和软件产品发布过程当中,都面临一个国际化和本地化的问题。在当地市场需要提供一个当地人喜欢和适合的本地化产品。从语言来讲,HP在中国就有一个中文的问题,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像当年微软发布Windows 95中文版比英文版整整推迟了一年,对微软来说这不只是一个时间上的损失,最后落实在经济上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因此,HP公司应用塔多思提供的基于知识管理方面的应用解决方案,就是通过资料积累实现资料的重复利用,加速产品的本地化进程。
另外,我要说明两个概念:一个是翻译,另一个是本地化。我觉得翻译这个词最早来讲应该是指文学上的翻译,就是简单的文字上的翻译,它包括一些个体的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但是在IT行业来说,我们很少用翻译这个词,也就是说翻译是本地化的一部分,本地化的范畴要比翻译的范畴大,它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翻译。比如你要参照中国社会大众的习惯,或者是大众认知程度的习惯来做。本地化不光是语言上的,我们需要利用以前的一些积累,然后通过塔多思提供的工具来实现本地化。如果没有塔多思这样的知识管理工具,HP就只能依靠具有一定经验的人来进行开发,这肯定会影响HP产品的本地化效率。
其实,我觉得从知识管理这样大的方面来说,本地化只能算是知识管理的一小部分; 但是从小范畴来讲,本地化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管理,本地化的成功将为产品带来增值。

施韵涛: 从中国客户来说,要接受某一种产品,不管它是国内的或是国外的,首先要能满足他最基本的需要。这对国内企业来说,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企业了解国内的背景和文化; 但是对国外企业来讲,即使它是一个巨无霸的企业,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可以说是走向了全球化,落到最后就是本地化的问题。国外的产品是不是能适合中国客户的使用习惯?是不是能适合中国客户的语言习惯?如果国外企业做到了这两点,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可是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语言的障碍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它涉及到一个本地文化的内容,只有能把技术和本地文化都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实现本地化发展; 而恰恰是这一点,制约了很多国际性企业的发展,因此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讲,塔多思公司所想的就是应该怎样帮助国内或国外企业来解决和实现其产品的本地化问题。塔多思创始之初,就是通过有效传播和知识管理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塔多思基于知识管理的翻译技术,就是要把最好的原文和最好的译文记录下来,来帮助众多企业进行全球化和本地化的语言转化,成为国家和地区间的中间件和转换器。

趋势: 知识化为国际化铺路

主持人:知识管理工具在企业全球化和本地化的过程中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才刚刚开始,还很少遇到将中文转换成多语言的问题: 目前只有海尔、联想等几家大企业谈得上全球化问题。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如何理解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和如何应用先进的知识管理工具?
施韵涛:如果说我们只讲一些非常生僻的名词再加一些英文缩写的话,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可能是遥不可及的事。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需求来说明问题,对国内的企业来讲,当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时,当他们受到客户的知识压力越来越大时,我们就可以从知识管理的方向对他们加以引导,同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工具、方法和手段,帮他们把正确的知识管理概念树立起来。

以塔多思为例,塔多思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公司的宣传介绍都是外文的,我们请了最好的翻译公司来翻译,翻译成中文之后,我们也能看得懂,但我们却无法接受。它是用外国的语法来翻译中文,这就是我们在上面谈到的文化差异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差距和语言的习惯问题。从翻译的角度看来,翻译只是编码的转换。但从信息传播来看,它又是个文化问题。

海尔是一个家电企业,它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并不是像许多其他企业一样,从发展中国家开始,先低端后高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从一开始就进入发达国家,一步就迈到高端。如今它在欧美已成为一个知名的家电厂商,而且符合欧洲的环保标准。从媒体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许多产品都有骄人的市场份额。甚至在美国,海尔直接投资建立了一个冰箱厂,在第一世界国家创立、打响了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而且在小型冰箱市场上,海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促进了美国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解决了当地的一部分就业问题。为此,当地政府还设立了一条“海尔街”,来鼓励海尔对当地的投资和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但是,在美国海尔公司中的管理人员、生产人员都不是中国人,当然是接受了海尔培训以后的外国人。所以说,海尔是把中国文化和西方管理融合得较好的典型,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袁学飞: 我个人认为,包括海尔在内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和本地化当中,它们的工作量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也没有把这个问题提高到知识管理的高度。因为他们多是家电产品厂商,他们所涉及到的应用层面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在产品使用说明书方面,在本地化工作和翻译工作上,还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我相信,随着中国产品的发展,例如随着海尔电脑的全球化推广,势必会像HP公司一样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那时,他们也将同样会采用更加先进的知识管理工具去更好地实现产品的全球化和本地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