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9 13:21
教育,现解作教书、育人,古解作传道、授业、解惑,从广义上,可以说与知识管理是一脉相承的。事实上,就教育而言,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管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那么,知识管理对于教育如何进行辅助?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我认为可从目标、途径两个方面进行。
1、目标
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制造人才”?不要小看“制造”或曲解这个词,从工业化、商业化角度来讲,人才本应该是高校的输出品。但是现在,高校输出的产品合格吗?或者换个说法,合格率是多少?目前的一个现状是,应届毕业生,在招聘的时候颇为“吃亏”,很多企业声明不要应届毕业生,这有没有道理?也有,也没有。说有,是因为,应届毕业生的能力,从群体角度上来讲,不足,远远不足,眼高手低,过份注重包装,但缺少相称的实力。这里面的确是有优秀的人才,但是,会被群体所误 ——从品牌管理的角度,群体的表现和无能力、无信誉必然会影响到个人;说没有,也就是指优秀人才而言,这对优秀人才不公平。但是,企业也怕,不太敢冒险, 毕竟,培养人才要花费大量心血,这种疲惫可能不是人人能够体会。从经济效益角度,多快好省的办法是直接录用合格的人才。
所以需要反思,为什么?高校的教育到底问题在哪里?作为教育机构,学校到底承载着怎样的责任并为之做了什么?素质和技能方面,高校到底对学生做了哪些系统性培养?其收效如何?现在,高校越来越商业化了,学费越来越高,但是质量却并没有因之提高。如果高校的目标是赢利,其实也无可厚非,这反而有可能促使高校狠抓质量。但是到现在,我不明白高校的目标是什么。而就我的一向的观念,任何事情必须围绕目标而行,才会更有效果。如果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那么也就可以设计出配套的体制。教育,更应该讲求知识的适用性,而不是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教育却还停留在农耕。
2、途径
现在高校对于知识的传播已经有了很大起色,比如教师备课也改用PPT而不再是从前的传统教案了;有很多教师通过博客等学生加强沟通。不过,这是否就够了呢?
我很久没有去过高校了,不知道现在上课的形式是怎样,会不会还是一堆学生在下面打瞌睡,老师在上面自顾自地讲。知识传播应该有丰富多彩的途径,寓学于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要吸收消化,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左耳进右耳出。
当然最为重要的,我认为是学校的环境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假如教师的行为是“压榨学生”,要让学生请客送礼才能够顺利毕业,这样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也会把这种行为奉为圭臬,更不要说在学校里就过早地接触到倾轧、厚黑学等了。
记得我在回曲阜时,看到我从前的高中由市一中改名为明德中学,颇为高兴,当然我更为希望的就是每个学生、每位老师都明白为什么叫做“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的旁边,就是孔庙。
至圣先师孔子,其名衔之一就是“教育家”,他最突出的成果可以说是七十二弟子,这是“树人”,而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是“立言”。儒家思想固然是有其糟粕,但修齐治平的整套体系,对于中国的影响深远。儒家的另一经典著作《孟子》中,孟子以很多通俗易懂的故事来宣扬自己的学说,这不也是很好的途径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如果在校学生都可以掌握知识管理的精要,在学习中更讲究方法,则很可能事半功倍。与庄秀丽老师通信,她言及也在尝试给大学本科生开有关个人知识管理的课,这是令人欣慰的,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关注知识管理,并应用于教学方法,这往小说是学生之福,往大说是国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