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公立医院:打破坚冰 壮士断腕

2017-03-13 17:39

公立医院:壮士断腕破局的代价

 

 

预约专家号的困难,排不完的长队,生硬的语言,离谱的费用……这些事情大多数人肯定都经历过。人向死而生,生老病死,谁能不经历呢?可是一提起看病,看病难、服务差、费用高,是民众对医院最常见的抱怨。人们印象中的医院大都还是主动等病人上门,没有人情味没有服务意识的形象。

然而,国有垄断的坚冰已经开始悄然打破。我们的选择,不知从何时开始多了起来。如果说像北京新兴医院、上海万豪医院等民营医院的渗透、抢摊,还能让公立医院多少不屑一顾甚至对民营医院的一些违规事件幸灾乐祸的话,外资医院的崛起则给了公立医院相当的冲击。

加入WTO以后,中方承诺,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方合作伙伴一起设立中外合营医院和诊所,允许外方控股。

20043月,北京市连锁口腔门诊“佳美齿科”开始以“医院”的身份开诊,这家由美国佳美集团和大连佳美集团共同投资建立的综合口腔医疗机构,自2001年进入北京口腔医疗市场,始终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2003年年底,韩国的SK和卫生部下属的国际交流中心等共同投资的北京爱康医院正式成立。汉和齿科在日本拥有4家连锁口腔诊所,对于在中国的赢利预期,董事长深江正彦虽然表示“并没设立硬性指标”,但对中国医疗市场却“充满信心”。

虽然“洋医院”的定位一般是那些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和小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群体,但它们的服务和环境却令人耳目一新。

外患未消,内忧又起。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表示:中国将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医疗卫生领域,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地位,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医疗服务事业,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有序竞争。

春潮带雨晚来急。我国公立医院的改革,虽然比起其他行业晚了不少,但终于开始正视现状,踏入了壮士断腕的里程。

 

脱离国有的庇护

 

一说起医院的效益,很多人都会觉得是富得流油。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代表卫生行业垄断地位的三级医院效益很好外,其余一、二级医院都处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地位。

我国县级以上的医院有15400家,90%为公立医院。省城、中心城市最大的几家医院、专科性质的大医院、经营得当的医院往往效益好;省城、中心城市和地县级综合性医院效益一般;中心城市和地县级一般性医院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效益很差。

过多的国营非营利性医院的发展形成了资金瓶颈。一方面,国家财政补贴太少,医院资金缺乏;另一方面,医院又不能够从社会融资,唯一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公有制医院豢养出的低效率、低效益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忍痛挥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颇有悲壮的意味。

根据政策,中心城市只保留12家国营非营利性医院医院和一所中医医院,其他医院会象国营企业一样,进行产权改革,推向社会,医院的生存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上海将把两百多家公立医院推向社会资本,这两百家原政府办医院的性质会彻底改变。全上海医院共530家,民营50家,三级医院35家,一级医院200多家,二级医院也有两百多家。改革之后是一半对一半左右。全部二级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推向社会,发展公益性的医疗机构和发展经营性医疗机构相结合,逐步形成两者错位竞争,共同发展。

北京从2004年起,将积极推进办医形式的多样化、办医资本的多元化,逐步使医院成为独立的经营实体。

20043月,中国华源集团下属的华源生命产业公司以有偿方式整体接收新乡市中心医院(三甲)、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中医院五家医院。并与新乡市国有资产产权代表合并,组建由华源生命控股,新乡国资代表单位参股的“华源中原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江苏宿迁市医院(国有)全部私有化,“一买了之”,产权变更,政府卸下包袱,全面进行市场运作。

这些卫生行业内部不同省、市的医疗机构的改革,严正敲响了医疗市场战火纷争的警钟。

 

跑冒漏滴的黑洞

 

外有改革迫在眉睫,内有管理粗放让人忧虑。内外交攻,处于改革漩涡中的公立医院问题重重。

目前我国的医院管理可谓是漏洞百出,跑冒漏滴现象普遍存在。近期刚刚曝光的黑龙江省医院“黑市”现象就是一个典型。黑龙江省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该院的清洁人员好心地告诉正在等候就诊的患者,如果不报销,不要收据,原本120元的多普勒检查,60元就能作。但你要把钱直接塞给负责检查的医生。

一个三级甲等医院的管理出现这样大的漏洞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这暴露了医院在设备、机器的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漏洞。管理层应有明确的应该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这些规定只要求相关业务人员知道还不够,还应有完善的监督体系。

但事实上,我国的大部分公立医院,都没有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现有的管理方法属于传统经验型和封闭型,经营粗放。比如经营管理成本核算,我国很多医院处在粗放经营的初级状态,根本谈不上经营和成本核算、财力和物资方面浪费,人力方面也有浪费,做不到奖勤罚懒。此外医院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为了向上级做报表,而不适合做内部的微观管理,所以干了多少活,消耗了多少能源、人力设备都没有详细数据,这样就不能很好地管理医院。

如何以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为手段,实行企业化管理,使医院真正成为医疗市场的主体,适应医疗市场发展的需要,将是公立医院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内部难题。

 

弱在服务 求医成乞医

 

如果要做一个调查,对于公立医院的服务,肯定是满意者寥寥。

这样的场面应该非常多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门前,早上8点就已人满为患。护士拿着高音喇叭维持秩序,让大家排队等候。几十张椅子上早已坐满了候诊的患者,而大部分人只能拥在诊室前,探头探脑地向护士打听排到多少号了。但这只是看病的开始,更是等待的开始。

“来看病可要起个大早。”正在排队的病人抱怨说。“仔细算算,来医院一趟怎么也得折腾大半天,但和大夫见一面也就10分钟,剩下的时间全在排队。虽说排队是社会公德,可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要排那么多次!”

患者心急火燎,医院却慢条斯理。挂号、就诊、交费、化验和检查、划价、取药……环环相扣、环环都少不了排队。再加上许多医院布局不合理,病人还得楼上楼下找地方。

虽说排队是维持良好秩序的要求,可不必要的重复排队就是浪费患者的时间。如今各部门、各行业都讲究一条龙服务,为什么医院还是抱着老规矩不放,不实行划价、交费、取药一条龙?

不注重服务的细节还有很多。例如,很多医院都只设有一间注射室,不分性别,讲究一点的也仅是摆一个屏风或柜子遮挡一下而已。一些医院的门诊大厅里往往张贴着各个科室的楼层分布图。但是一些医院的“迷宫式”构造再加上名牌标注得不清晰也往往令患者摸不着头脑。

而将要与我们公立医院直接交锋的外资医院,又是怎样服务患者呢?仅仅举一个小例子。有一位患者在外资医院输液,他感到有点冷,就去找条毯子盖。找来的毯子热乎乎的,问后才知道,医院把消过毒的毯子放在烘箱里,调节到接近人体的温度保存,以便随时取用。

在这样的细节上都考虑周到的医院,怎能不吸引很久没尝到上帝滋味的国内患者呢?

归根究底,还是我们的公立医院并没有真正为病人着想,也没有把自己摆在服务者的位置。在患者与医院构成的供需关系中,公立医院凭借自己占有卫生资源的绝对优势,使患者只能成为“求医者”。这种“求”已不是简单的“需求”,已成了“央求”和“乞求”。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医院把服务作为大事来抓,把服务作为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服务而言,也有不同的内涵。

所谓注重服务,其实指的不仅是注意细节,它还包括能够提供差异化服务。例如,有的患者希望住院条件好一些,护理全面一些,有的则希望在家里接受治疗,而有些医院却没有提供高档病房和家庭护理的服务。医院应站在患者角度,以他们为出发点,为其提供一些区别于其他医院的服务,以差异取胜。

 

或者信息化 或者关门

 

堵住跑冒漏滴,改善看病流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这已经成为众多医院的共识。而要练好内功,其中一个很关键的推动力就是信息化。

国外专家预言:医院的医疗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在将来的竞争中,要不医院实现管理信息数字化,要不关门。

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已经取得了成效。例如,许多先进大医院的信息化投入已经达到数千万元的数量级。新制定的医院评审标准不仅把医院信息化的水平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而且明确规定了三级甲等医院信息化投入应达到医院医疗收入的1%。发达地区先进医院信息化的重点正在由以经济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信息模式,向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信息模式转移。门诊和住院医生工作站已经或将在许多医院成功实现,个别医院正在努力实现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数字化医院的雏形已经显现。

但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用一体化信息系统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医院,恐怕真正实现的不及1000所。如果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最根本的目标来衡量:全面实现经济核算、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估等决策支持功能,能达到医院运营低耗、优质、高效目标的医院,更是凤毛麟角。

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包罗介绍,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是从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到临床医疗信息系统,进而发展为区域医疗信息网络。我国的许多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因此,我国临床信息系统的研发任重道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