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2003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需求趋势综述

2017-03-03 17:52

制造行业在国内开始信息化的时间比较早。早在1980年之前,制造行业就已经有企业开始搭建信息系统,尽管应用的企业比例不足0.03%,但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制造行业的信息化经验为国内制造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历程中,有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飞跃。从1985年至1993年开始,有10%的企业开始涉及信息系统建设,尽管当时信息技术以及应用环境都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正是通过这一段时间之后,围绕生产系统开始的信息研究、设计、开发和实施,为制造企业积累了最初的应用基础。
   
在1998年之后,制造行业内信息化应用的速度和范围都有了整体的飞跃。有接近40%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带动制造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制造行业普遍接受的观念。
   
网络、OA为近来建设重点
   
制造企业尽管在国内开始信息化的工作比较早,但从整体的应用而言目前并不是非常突出。同时行业内的差异较大。制造行业比较重视硬件和网络建设的费用,而随着近几年持续的投入,针对硬件设备的投入已经趋缓,但依然有10%的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在硬件设备的添置和升级上面。
   
而网络建设显然是这几年的重点,有将近一半的企业认为当前需要强化的是网络的建设和改造。尽管研究显示,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网络建设目的在“对外宣传、树立企业形象”等比较简单的信息功能,但不可否认,在具备了这些基础条件之后,企业内部的局域网,企业之间的网络连接等应用就逐渐地凸显。“电子商务”在概念散去之后,在制造行业内的应用开始活跃,虽然当前的应用不足10%,应用也比较简单,但随着技术以及应用环境的成熟,必然会有更为广泛的空间。
   
企业信息化软件的投资在整个信息化工程的投资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目前大约占40%左右。其中,企业在高端三维CAD/CAM软件以及ERP软件的投资较大。而由于制造行业内一些企业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投入。同时,制造企业对生产系统始终不敢懈怠,因而MRP/MRPⅡ,以及围绕业务系统展开的MIS系统在制造行业也始终有应用需求,尤其是此前制造行业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不断的完善升级也是企业投资的一个主要因素。
   
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制造行业的信息化早期都从生产部门开始,而随着竞争的变化,从下向上的信息管理显然不够完善,因而对“办公自动化”的投资是当前制造行业最重的一部分。
   

明年需求热点是OA和ERP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随着硬件和网络产品技术的成熟以及价格的降低,该部分费用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在未来的1~2年中,制造行业中仅有不到20%的企业将其作为投资重点。其投资费用的比例也下降到总投资的30%左右。
   
企业信息化方案是非常复杂的,要想真正把各类软件用起来,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企业必须充分考虑软件的应用价值。有20%的企业认为其信息设备已经基本满足当前企业的应用需求,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的价值,因而其投资方向仅仅是放在维护和升级方面。
   
办公自动化依然是投资的主要内容。未来随着更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信息化,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此外,由于信息系统的完善,原有的办公软件不能满足当前的办公需求也是办公软件投资增加的原因。
   
随着ERP概念的普及,ERP的需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会持续上升,接近30%的企业选择ERP作为信息化的重点,这也导致企业针对生产和业务系统的投资趋弱。但不同的企业对ERP的理解和需求也各不相同。从应用来看,财务和进销存是很大一部分企业实施的第一目标。
   
投资依然增长,但结构发生变化
   
制造行业内投资超过1000万的企业超过了5%。其投资方向主要是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以及ERP等高端应用系统,投资内容包括硬件设备、系统软件以及咨询、培训等多个方面。
   
从应用角度分析,和2002年相比,2003~2004年制造行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会有一个增长速度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制造行业从1998年开始对信息化集中投资,一些具有规模和资金能力的企业都先后涉及了信息系统。与硬件不同,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导致制造企业的投资主要是针对系统维护和完善,因而投资会相应减少。
   
事实上,自1998年以来,制造企业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或资金实力的企业都或多或少涉及了企业信息化的投资。而系统的实施和完善需要一定的周期,分析显示:主要应用企业目前还处于对新系统的初级应用阶段,因而短时间内这类企业不会再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投资。不过,由于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以及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2003年的信息化应用会出现一个高潮。
   
企业IT部门作用越来越大
   
在制造行业信息化项目的决策实施中,一般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项目的需求论证,它包含了信息化需求的提出、立项申请;第二阶段是立项审批,它包含了对项目的方案进行论证和对预算的确定;第三个阶段是项目实施,它包含了设备选型、产品采购、现场实施等方面的工作。在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项目的进程具有影响作用的部门有:上级主管部门、单位业务部门、本单位IT部门、本单位主管等部门。
   
在一两年以前,企业的IT部门(信息中心)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领导不够重视,业务部门也看不起。但经过这几年信息化的磨炼,IT部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图5可看出,无论是需求论证阶段、立项审批阶段,还是在最后的项目实施阶段,IT部门都充分参与,尤其在后两个阶段,IT部门可以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制造企业在2003年信息化建设中很大的不同点。
   
IT设备主要向分销商采购
   
制造企业在选购信息设备时,根据产品或系统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采购方式。购买硬件时,如果数量较大,用户通常会选择“向厂商购买”,除了价格方面的优惠以外,服务能够得到保障,是用户向厂商购买产品时,最为看中的一个因素。研究发现,服务优劣已经成为那些比较成熟的硬件产品用户的首要选择因素。
   
成熟度高,通用性强,价格比较低的软件,用户往往会向软件分销商购买。但具体到一些业务流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生产系统管理等牵扯部门较多,或流程比较复杂的信息系统时,企业多通过系统集成商选购。此种选购方式,有利于用户对项目进行整体把握,责任明确。
   
选择ISV/方案提供商的企业比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人才有限,如果涉及到高端信息系统,单凭一个成熟的方案,而完全由自己实施还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选择了“方案代理商”的企业,往往也是通过几种方案组合,以保证项目的稳定性。
  
更为注重企业自身的信息系统规划信息系统的实施方式反应出制造行业信息化的不成熟性。有将近一半以上的企业实施时是“根据自身需求,完全自身设计方案”或“自主设计为主,吸取系统集成商的实施经验”。实施方式强调“个性化”需求,一方面说明目前的系统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不契合,导致用户不得不要求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提供完全契合的方案;另一方面,用户对信息化结果的神话,也导致其忽略企业发展中的共性,过分追求企业信息化的独立性。
   
有1/5左右的企业认为信息系统可以“以系统集成商的成熟方案,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少许修改”。通常这类企业实施的信息系统规模比较小,涉及的部门少,标准化程度高。此外有17%左右的企业,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案,多方式结合,以保证系统实施的有效性。
   
2003年制造业信息化需求特点
   
ERP概念空泛化。ERP已经成为一个被广大企业所接受的信息化“代名词”。调查显示制造行业在当前实施或者计划实施信息化时,有接近一半的企业会以ERP为目标。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完整的ERP系统缺乏足够的应用空间,用户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围绕当前企业的一些生产、业务或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实施相应的软件,所不同的是在实施这些软件时,制造企业要具备将不同的部门应用整合的概念。
   
电子商务需求扩大。制造行业将成为电子商务中的主要应用行业。尽管在实际的应用中,制造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理解比较简单,很多还仅仅停留在“在网页上发布供求信息”的层面,但利用网络盘整企业的供销渠道,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已经成为制造企业对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目的。
   
被动性没有明显改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主要是政府从行业发展的前景和机会后提出的,更多的是从“上”向“下”推进,在信息化的概念逐步普及,企业逐渐感觉到信息化之后的变化之后,我们依然发现,制造企业在信息化的进程中,更多地依然是靠政府的号召和倡导后,才有所涉及。而自发的、完全因为自身的生存压力或者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多。
   
行业差异增强。制造行业的应用差异大,对信息系统的应用侧重也完全不同。而由于当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一次到位的资金以及管理能力,因而不同的行业在实施信息系统时多从企业核心的部门着手,针对生产部门、业务部门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都有比较普遍的应用,而围绕主要应用系统补充和衍生的系统也比较普及。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中国信息产业前瞻性预测与用户应用研究的权威咨询机构,通过致力于深入研究IT用户应用、IT产品市场、IT销售渠道以及IT技术趋势等诸多领域,从而提供专业化、高可信度的分析与预测,帮助各产业阶层制定准确、完善的战略与战术决策。

出处:《计算机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