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用知识管理点亮组织智慧

2014-11-13 10:50

从之前的广州大学教师,到如今的青岛啤酒珠海公司一员,张景丽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一家啤酒公司做“知识管理”这门学问。

“进入青啤之后,另一个让我没想到的是,一家百年企业能这么看重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放在战略位置上,并且做得如此精细,打造传统制造型企业中的知识型企业。”来自河南洛阳的她,人如其名,沉静而美丽。张景丽现在的身份,是这家500多人工厂的“大管家”——青岛啤酒珠海公司的知识管理员,专门负责青岛啤酒知识管理的“珠海频道”。

因为在知识管理方面的卓越实践,近日,青岛啤酒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膺由香港理工大学知识管理及创新研究中心授予的“2014中国最受尊敬的知识型组织(China MAKE)卓越大奖”和“2014中国最受尊敬的知识型组织最佳知识分享文化奖”。

“作为一家国际知名企业,青岛啤酒对知识管理的持续开展和‘短期慢、长期快’的理解尤为独到和富有哲理。而且得到了公司高层的持续重视推动,是值得鼓励和认可的案例。”组委会给出了上述评价。

企业运营的“中枢神经”

“青啤的知识管理系统更像是一个中枢神经,总部频道相当于‘中央电视台’,我们作为工厂和营销单位的频道管理员,更像是这个‘地方频道’的台长。”坐在记者面前的张景丽笑着说,“我觉得青岛啤酒打造的知识管理平台,就是通过知识的持续挖掘和梳理,将其由隐性转变为显性,并不断地进行优化与更新,将个人智慧转变为组织能力,从而体现知识的价值性和知识管理的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国内企业中的率先尝试者,青岛啤酒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打造组织智慧、推进知识经营”的知识管理理念。过去8年间,把百年沉淀的知识资产管理并经营出去,形成了持久且具有机制的管理平台。并通过其下属的60多家工厂、近30家营销单位的“地方频道”和职能部门的“专业职能频道”,与公司总部“中央频道”这个大系统、大中枢形成高效联动、知识共享与交流。

“知识管理改变了员工的工作习惯和理念,大家都非常乐于分享,营造了‘共享’和‘协同’的知识型企业文化土壤。”这是张景丽对该系统的简洁评价。这一系统的典型案例是,50岁的青岛啤酒厂工程部空冷工段工段长赵亮,他的“赵亮制冷优化节电法”曾在全公司被广泛推广。

“青岛啤酒的一线员工,足不出户就可尽享公司强大的百年知识宝库,随时随地就可办理绝大多数的审批流程,特别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岛啤酒的知识管理已经延伸至手机等移动终端,真正实现了移动办公,节约了手续办理时间,实现业务流程的高效运转。”张景丽告诉记者。

打造企业智慧的“硅谷”

张景丽作为“珠海频道”的“台长”,职责不仅仅限于频道的维护和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她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职能是“奖罚分明”的“评分”:为工厂各职能部门的知识分享、审批速度等进行打分。

“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了员工创造知识和共享知识的热情,同时促使办公过程具体化、结果公开化,提高管理效率。”张景丽说。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评分”关系到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从而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直接挂钩。因此,在青岛啤酒看来,知识管理是一种集体智慧的分享,更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尝试。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管理来锻造知识型组织,通过管理知识这一无形资产来管理人,并推动知识这一无形资产不断增值。

青岛啤酒的知识文化是“分享、协同与创新”,且在这个文化下最重要的是“知识经营”,倡导“知识只有通过经营才能产生价值”。此外,知识管理平台设置了专门的“论坛模块和调查模块”,让员工及时了解公司的最新议题和问题,实时对公司信息进行无缝传递和互动。分享与协同创造价值,但知识创新能创造更大价值。近4年来,仅群众性质量管理(QC)活动、金点子(包括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等创新成果就达2300多个,实现经济价值达8000万元,且合理化建议由原来每年的几十条到现在的200余条。员工在分享和参与中提升了自身各项技能,并将这一智力资本转化为产品、服务或者优化方案,创造股东价值。

“不仅要将知识管理起来,分享协同创新,更要经营出去。”在青岛啤酒股份[0.09%]有限公司副总裁姜宏女士看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先拔头筹,关键之一就是要提升组织的“三效”,即效率(运营的效率)、效能(管理的效能)和效益(收益),青岛啤酒通过一体化知识管理平台的建设,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效能”来支持企业效益的提高,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共享的价值,推动了企业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质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