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4 23:53
经济学中的博弈理论所探讨的是策略式互动行为 (interactive behavior)。若尝试透过博弈理论的分析,探讨企业知识分享成功的重要关键─互信文化的建立,同时也可解释知识分享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贡献,确实比藏私守成的企业为高,可惜当员工身为囚徒时,其想法未必如此。
所谓“囚徒困境”即指,有两个落网的犯人,在接受警察分隔侦讯时,警察采取“抗拒从严,坦白从宽”原则,设定以下报酬结构:若两个囚犯均不招供(否认),因查无实据,只能囚禁一个星期后便放人,表格中的 (-1,-1) 即表示各关一星期 (先出现之数字为甲囚犯被囚禁的时间,后出现的数字为乙囚犯被囚禁的时间);若甲乙双方均诚实招供(承认),则两者均各坐牢六个星期 (-6,-6);但若一方招供,而另一方不招,则招供者成为污点证人,可获得立即释放,而另一方因不招供,则以作伪证说谎为由被求处加重罪刑,坐牢九个星期,即 (-9,0) 或 (0,-9)。这样一个博弈,因双方皆害怕对方会招供而自已相对不利,故在利益冲突的考量下,因彼此缺乏信任,产生了利益冲突。虽然两者明知都否认,将会获得最好的结果,但因为彼此不相信对方,分离侦讯的开始,警察早已埋下这个不合作的博弈,造成了“囚徒困境”。两者合作本是最好的结果,但因彼此缺乏互信,担心若有一方不合作,其自利的行为便使得原始合作的最好结果无法维持下去。
|
乙囚犯可能的策略 | ||
招供 |
不招供 | ||
甲囚犯可能的策略 |
招供 |
-6, -6 |
0, -9 |
不招供 |
-9, 0 |
-1, -1 |
同样的,由上述二个囚犯的困境,亦可推论于企业内知识分享与藏私文化的困境现象。在企业中的两个员工,各自拥有自已所累积的相对竞争优势,而这也是别人所无法获得与模仿的。假设二位员工均藏私不分享,各自可维持其原始的竞争力指数各为6,即 (6,6);但若其中一位员工愿意分享知识经验,而另一位却害怕分享知识给他人会降低自已的竞争力,故选择藏私而不分享,则藏私一方的竞争力因吸收他人经验知识而提高为8,但愿意分享的一方因单方面分享且无法取得另一方的知识与经验,因此其相对竞争力略降为5;另外,若两者均愿意真诚地分享知识与经验,则因透过分享而产生互动,激荡出相对更高的竞争力,双方的相对竞争力指数均提高为10。在一个企业里,大多数员工其实都知道,多分享多学习是提高竞争力最好的方式,但在个人利益冲突与缺乏互信的考虑下,员工却因为害怕自己竞争力会因分享而降低,故选择了藏私一途。对企业员工而言,员工选择藏私的自利行为,并不会因此降低员工个体的竞争力,但对企业而言,越多藏私型的员工,其整体竞争力将远低于具有互信与分享文化的企业。
|
乙员工可能的策略 | ||
分享 |
藏私 | ||
甲员工可能的策略 |
分享 |
10, 10 |
5, 8 |
藏私 |
8, 5 |
8, 8 |
从上表所设定的竞争力报酬结构为例,若甲乙双方均藏私,其企业的总体竞争力远较具有互信基础而愿意彼此分享知识的企业为低,因此,在一个具有知识分享文化的企业里,员工越能无私的分享知识与经验,所带来的互动价值与竞争力提升,确实会比藏私守成的企业为高。因此由博弈理论可以看出,营造一个具有互信与分享的企业文化确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当务之急。
我们究竟是希望看到企业因建立起互信的分享文化,使员工因分享与互动而提升竞争力,进而创造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还是希望看到企业留下一些因藏私个人知识而塑造其个体成为企业的“优秀”员工,但企业整体竞争力却因藏私者出头、分享者淘汰而逐渐萎缩消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