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4 13:08
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Thomas H. Davenport和Laurence Prusak认为,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用组织或个人本来已经拥有但可能不被觉察甚至彻底遗忘的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有如一座漂浮在水面的冰山,大部分隐没在水面下,而水面上则只露出了一小部分。对于知识,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关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忽视或无视大量被遗忘和渗漏的知识。说得更直接一点,知识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防止知识流失,并最大限度地促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知识管理是一种不同于知识产权的、以内部知识共享为特点的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管理的对象,既可以是显性知识,也可以是隐性知识。但同知识产权方式比较起来,它最大的优点,在于促进显性知识的保存,与激发隐性知识发展。
我国企业目前的研发水平较低,投入也较少,工业与大学的经济地缘联系不紧密,在这种条件下,优先提高技术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是当前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我们不仅要向世界制造中心的方向发展,更要向世界技术应用中心的方向发展,走“双中心”发展道路。其中,建立后一中心(技术应用中心),更适合我国劳动力特点,应成为中国不同于美国的知识经济战略的要点。
知识管理,看起来只是知识经济中一个不起眼的“其余部分”,但从中可以长出真正的“个人知识经济”。
相对于知识产权,知识管理提供两种“增量”。一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既定条件下,通过提高对知识产权成果的吸收和转化率,有效提高显性知识的利用率。做好了,与降低知识产权保护门槛的效果是相同的。二是提供了知识产权鞭长莫及的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手段,这无异于对企业增加了一种新的投入。
这种转化,一方面,是将存在于整个组织中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传播的显性知识;另一方面,是将显性知识很快再转换为企业员工隐性知识,使技术和知识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吴伯凡把它概括为:“知识创造是经由隐性和显性知识互动(知识回旋)而得。包含着四种运动:一、 从隐性到隐性。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师传徒受是其典型形式。二、从隐性到显性。即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三、从显性到显性。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比如学校教育。四、从显性到隐性。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培训等是实现显性知识隐性化的有效方法。”
这样一种知识经济,显然不同于知识产权意义上的知识经济,属于一种个人知识经济。也就是一种“识知先于知识”的经济。典型的就是英国1993年以来采取的知识扩散战略。这种战略,把知识扩散,置于知识创新的优先地位。其特点有别于专注于研发显性知识的专利战略。
这个问题的理论映射是“技术先于科学”。我们要转变两个观念,一是我们传统观念,总觉得科学高于技术。技术只不过是科学的应用。从后现代观点看,既然“识知先于知识”,就隐含了技能(识知的一种)高于知识的意思。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未来知识经济的制高点,就是软件知识、科学知识,而忽视应用。其实,技术的应用,比技术知识本身,在后现代经济中处于更优先的地位。我们不要在这个大势上看走眼。二是我们历来认为技能传承,是农业社会的落后方法。师傅传徒弟式的技能传承,确实落后。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后现代经济中,它反而会成为一种比工业生产方式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其中道理,没篇幅详谈了,请大家仔细体会波兰尼《个人知识》中“技能”、“默会成分”两章一百多页,都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