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3 17:39
3. 基于价值链的信息流重组模型
|
如前所述,企业IPR始于战略目标的分析,企业战略目标是IPR的指导原则和出发点。企业的价值活动是由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的,但价值活动又是在企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渐次形成的,某些活动是适应特定时期的内外部环境需求设置的,可能本身并不带来价值增值甚至会影响其它活动的增值,这样就需要运用价值链方法进行分析,以确定增值能力和潜力更大的核心价值活动和排除那些不能够增值的活动。由于每一个价值活动都内含着一个信息流,所以需要利用ESIAN法,即清除(Eliminate)、简化(Simply)、合并(Integrate)、自动化(Automate)、新增(New)等方法识别核心信息流及必需的辅助信息流,并精简剔除增值能力较弱的流程,然后再根据企业业务经营规律和信息流规律调整核心信息流和辅助信息流之间的关系,形成企业的信息流程图。在此基础上建模和设计信息系统并带动企业的BPR过程。这种方法就是本文提出的VC-IPR模型(见图3)。该模型借鉴“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框架”的价值链及业务流程再造分析方法[10],如ESIAN方法,但两者分析的重点与角度不一样,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再造框架”侧重于价值链分析基础上的实体流程重组,分析对象较为具体,业务流程重组的成功率也不高;而VC-IPR模型则基本上脱离了企业实际业务流程,它主要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进行核心信息流识别与重组,着重从信息流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的统一,整个模型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大规模定制的信息流重组
1. 个性化需求与大规模定制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彰显个性化的时代,顾客对各类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功能和性价比等方面,他们更看重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有时他们甚至希望企业完全按照他们自己的设计或要求来提供产品或服务。
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是适应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而形成的一种生产或服务模式,约瑟夫·派恩称之为企业竞争的新前沿[11]。个性化需求具有如下特点:(1)多样性。不同顾客对产品与服务需求呈现出较大的多样性,所谓个性化就是指这种多样性;(2)多变性。顾客需求的多样性本身处于变动状态,不同细分市场甚至同一细分市场的顾客需求都具有多变性;(3)持久性。顾客关注个性化需求的倾向只会增强而不会减弱,期望在未来求得发展的企业必须更多地关注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大规模定制是相对于大规模生产而言的。大规模生产是以大批量生产统一的标准化产品、以规模经济获得低成本优势来占领市场的一种生产模式,它曾在工业化经济中获得辉煌的成绩,现在已渐成衰退之势。大规模定制则是根据顾客的多样化需求实施小批量、多品种的大规模定制生产,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以客户需求为导向;(2)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为支持;(3)以模块化设计、零部件标准化为基础;(4)以敏捷化为标志;(5)以竞争合作的供应链管理为手段[12]。在未来市场经济中,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大规模定制企业通过与其供应商建立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来共同满足顾客的需要。
2.基于大规模定制的信息流重组模型
|
为了快速响应个性化需求,大规模定制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和业务流程重组,与此相关的信息流也需要重组。对于大规模定制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动态地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其次要具备把顾客需求信息快速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再次要具备快速、多批量、低成本的生产系统,此外还需要联结这些功能的高效的战略规划系统。也就是说,大规模定制模式的核心信息流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信息流程、研究与开发信息流程、生产制造信息流程和战略规划信息流程,以这些核心信息流程为中心增加必要的辅助信息流程就形成了MC-IPR模型(见图4)。MC-IPR模型以企业基本信息流程图为基础,并体现了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特色。其中,三大核心信息流程实际上与大规模定制的几大特点相对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柔性制造系统主要用于满足敏捷化的要求,R&D系统中的集成产品分类与建模系统能够实现模块化设计、零部件标准化的目标。同时,三大流程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紧密结合,也体现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宗旨。
在图4中,市场营销系统(包括顾客关系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系统和柔性制造系统(包括JIT系统)在战略规划系统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结构:市场营销系统起着牵引的作用,它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和订单,是大规模定制模式的龙头;研究与开发系统发挥着承接顾客需求与产品生产的极为重要的中继作用,它负责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技术或产品设计,相当于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发动机;柔性制造系统承担着合成资源和物化顾客需求的重任,它利用从企业内外部获取的资源把研究与开发部门形成的产品设计物化为具体的能够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相当于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快速响应平台;战略规划系统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中的作用有所弱化,主要是控制发展方向和协调企业各功能和企业内外部的关系,相当于大规模定制模式的控制中枢。由于大规模定制模式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以及财会信息流程和人力资源信息流程等与战略信息流程具有高度相关性,所以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中财会信息流程和人力资源信息流程等可能会整合在战略控制系统中,共同支持三大核心信息流程的运作。
四、基于虚拟企业的信息流重组
1. 虚拟企业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企业信息化提供的可能性,不少企业开始将资源整合的范围延伸到企业外部。这种跨越企业边界的重组行为符合经济学中要素边际贡献率递减规律,因为内部业务流程重组的过多使用会导致其报酬率递减[13]。在此情况下,基于核心能力和整合外部资源的管理模式——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VE)——成为许多企业的现实选择。虚拟企业是一些相互独立的商业过程或企业所组成的动态联盟,这些企业在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分别为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以实现技能共享、成本分担,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14]。一般而言,处于动态联盟中心的企业被称为盟主企业,其它企业则被称为伙伴企业,两者都是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
2. 核心能力与核心信息流选择
虚拟企业本质上是不同企业核心能力的集合体,与此相关,其业务流程重组主要表现为核心能力的重组,这些核心能力同时也对应着虚拟企业的核心信息流。虚拟企业的核心信息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盟主企业的核心信息流。虚拟企业是以盟主为核心构建的,盟主企业大多属于知识型企业,在所属行业或某个细分市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通过联合其它企业实现放大,一般而言,盟主企业核心信息流主要包括战略规划信息流程、R&D信息流程或市场营销信息流程;(2)伙伴企业的核心信息流。伙伴企业专业化分工较为明确,核心能力互相补充,它们的核心信息流也是一种互补关系,生产制造信息流程、市场营销信息流程、供应信息流程、财务信息流程与其它信息流程都可能成为伙伴企业的核心信息流,但一般情况下,每个伙伴企业只拥有一种核心信息流程;(3)虚拟企业的核心信息流。盟主企业与伙伴企业的核心信息流就构成了虚拟企业的核心信息流,其中,盟主企业的核心信息流程具有带动作用,能够把伙伴企业的信息流程整合起来,如美特斯·邦威公司就是通过研究与开发信息流程带动服装生产和销售流程进而组成虚拟企业的。
3. 虚拟企业驱动的信息流重组模型(VE-IPR)
虚拟企业是一种动态企业,其生命周期往往伴随着核心能力的不断重组,这个重组过程也是整合外部资源的过程。虚拟企业的重组也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虚拟企业的IPR,第二个阶段是虚拟企业的实体流程重组。
在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虚拟企业以盟主企业的核心信息流程为中心,不断寻找、整合和优化互补企业的核心信息流程[15],并随虚拟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其核心能力的变化动态调整虚拟企业的信息流结构,这种重组模式称之为VE-IPR模型(见图5)。与MC-IPR模型相类似,VE-IPR模型建立在企业基本信息流程图基础上,它借鉴虚拟企业的合作方式,特别是业务流程方面的层次特点,将成员企业都统一到一个模型中,以便于分析与理解。
VE-IPR模型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每个独立的成员企业都是以信息子系统的形式出现的,图5中的每个核心信息流都代表着一个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而VC-IPR和MC-IPR模型的核心信息流只是代表企业内部的某种功能;(2)流程级别与信息流级别。虚拟企业中的业务流程可分为三个级别,分别对应着不同级别的信息流,其中,一级流程往往与盟主企业的核心信息流相对应,二级、三级甚至更低级别的流程对应的主要是伙伴企业的核心信息流;(3)虚拟企业的信息流重组既包括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重组,也包括某个成员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重组,属于一种复合的信息流重组模型。
|
五、结论
本文提出的三种IPR模型综合考虑了企业BPR实践和企业发展方向,能够为所有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变革提供指导。其中,VC-IPR模型侧重从价值增值的角度分析和实施IPR, MC-IPR模型侧重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分析和实施IPR,VE-IPR模型则侧重从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合作竞争的角度分析和实施IPR。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VC-IPR模型的适应范围最广,几乎所有企业包括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都可以应用VC-IPR来指导企业重组,但VC-IPR更适合处于信息化初期的企业,因为这类企业缺乏规范的业务流程,经过重组之后具有较大的价值增值潜力。MC-IPR模型比较适合有一定信息化建设基础的企业,这类企业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信息化改造,在整合顾客与供应商资源以及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又具备了实现大规模定制的条件,借助MC-IPR追求差异化战略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和获取高额利润。VE-IPR模型较为适合具有带动作用的领先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它们以自己对行业的洞察力和独特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整合具有互补作用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形成动态发展的虚拟企业,有利于成倍放大动态联盟的竞争力,实现基于“双赢或多赢”的跨越式发展。
IPR的根本目的是减少BPR的风险、降低BPR的成本、改进BPR的效果和提高BPR的成功率,并进而为ERP成功实施创造条件,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跨越式发展服务。鉴于当前我国BPR和ERP实施的成功率较低,本文提出了IPR概念并给出了IPR模型,期望这些模型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也希望在交流和合作研究中能够得到广大研究者的认同,更希望能够在实际的应用中给企业创造效益。(完)
参考文献
[1] Mentzas, Gregory et. al.. Modelling business processes with workflow systerms: An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1(4): 123
[2]霍国庆. 企业战略信息管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Steven D.Eppinger. Innovation at 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1(1):149~152.
[4] Hammer, Michael. Reengineering redux. CIO, 2000(3): 143
[5] 熊伟等. 基于BPR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1999(8): 27~32.
[6] Clarke, Steve et. al..Reengineering an information system: A case study in risk re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00(10): 305
[7] 周三多, 周建. 新经济的时代特征与企业战略范式的转型. 南开管理评论, 2002(1): 29~32
[8] 田洁. 战略信息系统在企业业务层的应用. 中国信息导报, 2000(8): 60~63
[9] 钱肇基,熊能.企业战略再造.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10] 王田苗,胡耀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流程再造与信息集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1] [美]B · 约瑟夫·派恩.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 邵晓峰,黄培清,季建华.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2): 14
[13] 赵春明.虚拟企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4] 陈剑,冯蔚东.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5] 陈菊红等.灵捷虚拟企业科学管理.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由作者向AMT提供
作者联系方式:wangny@mails.gsc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