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海域KMPRO

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与防范(二)(AMT研究院 张艳)

2017-03-13 18:04

3、衡量的一般程序

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衡量有三个基本阶段。

第一,根据企业经营目标的需要,确定风险衡量目标,并收集评价数据和资料。

第二,按照风险衡量目标和对数据、资料的判断,以及对未来状况的假设,选择适合的衡量方法进行测算。

第三,对风险衡量结果进行评价和检验。一般情况下按下述步骤进行:

确定风险衡量目标。进行风险衡量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衡量和衡量什么,即确定风险衡量的目的、对象。风险衡量是为了保险用,还是为了发现新的经营机会;是进行风险因素分析,还是作风险损益测算等,必须明确具体。否则作出的风险衡量对企业制订风险决策和风险处理计划没多大作用。同时,还直接影响风险衡量后面的各个步骤。

收集分析风险资料。根据风险衡量目标的要求,通过风险调查去广泛、系统地掌握风险衡量所需要的历史和现实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分析。资料进行分析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是统计学里的时间系列分析和相关分析。通过时间系列分析找出风险因素的趋势变化、周期性运动、季节性变动以及随机变动或偶然变动。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风险衡量的对象与有关因素的关连程度,以及关连因素对风险衡量对象影响的方向。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可采用树枝图、矩阵图、表格等工具。

选定风险衡量的方法。风险衡量的方法很多,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因此,要根据风险衡量的目的、对象、时间、范围、准备程度进行适当选择,还可以根据以往的风险衡量实践来选定。一般来说,为了提高风险衡量的准确度,需选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

作出定性和定量的结论。这是运用选定的方法进行风险衡量,并作出定性和定量的结论,即对未来的风险作出推断,计算出风险损益估算值。

评价风险衡量结果。风险衡量的结果是否准确,要进行评价和检验。评价检验的方法一般是比较不同方法得出的风险衡量结果,运用经验或理论分析加以修正,或是将过去的风险估算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计算估算误差,比较不同方法得出风险估算均等误差的大小。通过评价、检验,确定一个比较适当的风险衡量结果,并确定风险估算值的控制界限,一般在正负百分之五左右为宜。

二次风险衡量。对风险衡量结果进行了评价、检验之后,风险衡量本来可以告一段落。但由于有时候企业内外风险环境的显著或异常变化,会引起风险衡量结果的重大错误,超出控制界限,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新进行衡量或进行二次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的几个阶段和步骤, 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机械”地划分和按部就班地实施。有时在做风险调查分析和风险识别时,风险衡量结果就出来了。

三、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传统企业管理中的风险防范通常是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财务处理手段来进行的, 而在强调实施知识管理的今天, 人们不再是被动应付, 而是主动出击。在管理上不是刚性管理,而是人格化的柔性管理, 起码说实施的是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 其目的是使企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要达到这一点, 关键是强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力度, 才能有效降低企业风险的频度。

1、知识资产的专门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由负责企业范围内知识的采集、保存、创造、传播和利用等活动的技术、设备、机构、人员和规程等要素组成, 呈知识网络, 伸向并覆盖整个组织。管理系统的建立, 标志着组织机构的健全, 知识管理中心作为组织的知识管理机构, 首先要明确本企业的知识结构, 评价企业的商业环境、发展目标、职员的状况, 以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的方向和知识储备的结构与水平, 在此基础上, 寻找知识的主体、获取的方法和更新内容。其次是负责知识的评价和研究知识的流传、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战略研究以及相关协调工作。其负责人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主管或知识官。由于有了管理系统, 其知识能量才能够稳定和有效地发挥, 以避免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盲目性。

2、人性化管理
传统的组织结构, 是严格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员工之间, 员工与上司之间等级森严, 共同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组织结构逐级汇报, 不可超越, 从而抑制了人才的专长发挥。知识管理则要求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组织结构, 是一种平面化的管理, 即任何一名员工的信息或建议都可以直接传输到组织的最高层领导, 以便于信息的交流。这种组织结构模式的实质就是强调实行人性化管理机制, 它是在充分考虑人格的基础上考虑人的愿望、需求和理想, 尊重人的自然性, 以此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潜能和主人翁意识。使被管理者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的管理者,从而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另外,知识管理就是要建立透明、公平、民主化的决策机制, 努力为员工营造一种适合其发挥自己才能, 主动学习获取新知识,充分运用新掌握的知识, 为组织创造有价值的企业文化, 有利于体现每位员工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才能留住人才。因此,在当今知识充分发展的社会里, 决策的透明显得更为重要,这样可使员工生活在一种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中, 由于有了较强的主人翁意识, 知识管理中的风险将会适当减少。

3、行全面的知识管理, 实现知识共享
企业实行全面的知识管理, 主要是对与本企业有关的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和升级、工艺流程、产品生产、定单分配和定价等过程实行管理, 最终形成文档资料, 这些资料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与本单位业务有直接相关的资料,包括上级文件、内部规章、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研究报告、技术图纸、发明诀窍、行动计划、工作进展记录及沟通宣传记录等。第二类是外购资料, 包括书刊音像、网络信息等,针对这些生产资料, 我们均可实行开放式管理, 以实现知识共享。对第一类知识资源的开放管理的重点是规范化与透明化, 第二类则是完全的知识共享。当然, 知识共享必须建立在尊重知识产权基础上, 尤其应当重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与保护。许多企业家认为, 知识共享应该是奖励行为, 而这种奖励的基础是对可以共享的知识资产的确认。至于共享的知识资产以何种形式来给予有多种办法。可以是物质的; 也可以是精神的; 可两者兼而有之。

总之, 不管以何种形式, 都必须载入个人档案, 以充分说明拥有知识资产的个人潜能和本身的价值, 这种知识的认定不仅会让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而且在组织内形成崇尚创新, 学习先进, 敬业助人的文化氛围和团队精神。这些内容的形成, 知识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和时滞风险就可能减少很多。

4、订知识契约, 加强档案管理
组织知识的形成, 通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在当今市场经济模式下, 人才流动是经常的, 人员流动很容易把技术知识从一个单位免费带到另一个单位, 这就给现代企业带来一个明显的难题, 那就是: 员工知识可否被企业拥有或租用?谁目前拥有或曾经拥有员工的知识使用权? 当员工为客户提供服务时, 他们的知识属于谁? 一般认为, 企业文件和信息系统中的知识属于企业, 可以和员工共享, 然而, 当员工流向新的企业, 这时知识又属于谁的呢?知识是企业的宝贵资源, 应当以一定的契约形式加以界定和明确, 因此加强档案管理, 从法律上界定知识产权界线是非常必要的。当然,除了采用法律、行政与技术手段外, 还有必要对员工加强伦理道德的教育。只有把法律、行政和精神文明之科学力量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与防范(一)(AMT研究院 张艳)

相关推荐